有个常用成语叫“虚与委蛇”,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将成语读音读错而闹笑话的现象,比如:
“自怨自艾”的“艾”读yì,不读ài,意思是“治理、惩治”。
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
又如:
“自给自足”的“给”读 jǐ,不读 gěi,意思是“供给、供应”。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身需求。
再比如:
“博闻强识”的“识”读zhì,不读shí,意思是“记”。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我们今天要说到都这个“虚与委蛇”,也属于此列,很容易被误读。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对人假意殷勤,敷衍应付。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蛇”不读she而读yi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
“蛇”是一个会意字,在“蛇”出现之前,人们用“它”来表示蛇。
“它”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一种头部尖圆、身体细长、没有脚的动物,也就是蛇。
人们把蛇视为“长虫”,于是给“蛇”加上了“虫”字旁,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古人认为巳时(9:00~11:00)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会在这时出来觅食,所以就有了“巳蛇”的说法。
我们现在能见到蛇的机会很少,可对古人来说,蛇既常见又可怕。
古时候房子大都用茅草搭盖,人们很容易受到蛇的侵扰。
《韩非子·五蠹(dù)》里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意思是说,上古的时候,人口稀少,飞禽走兽众多,人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出现了一位圣人,发明了在树上打窝棚的办法,用来避免遭到各种伤害。
我们现在互相问候时会说“你好”,而在古代,人们见面时常说的却是“无它乎”,翻译过来就是“没有蛇吧”。
蛇有令人生惧的特质,但是,有关蛇的字义,不只是恶毒而已。
作为动物的蛇,还有种种形貌情态,与哺乳类大异其趣。它柔软屈曲、可以缠绕盘回。
“蛇蛇”二字连用,读作“宜宜”,可以形容人呈现一种安舒之态,也可以进一步描述人浅薄而自大的样子。
蛇字读“宜”,比较常见的是在一个成语之中:“虚与委蛇”。
这里,因为“蛇”字并不读shé,“委蛇”这个词读作wēi yí,也可写作逶迤,意思是蜿蜒曲折状,一般用来形容山川、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那么,“委蛇”是个什么东西?它是蛇吗?
“委蛇”确实是一种蛇,类似于一种鬼物,《庄子·达生》里记载:
“委蛇”又名“延维”,大如车毂,长似车辕,穿紫衣、戴红帽,不喜欢听打雷之声、车行之声;
一旦听到了雷、车的响动,这东西就会捧着头呆立在原处,而遇见委蛇的人,将会成为天下的霸者。
据说,齐桓公曾见过延维(即委蛇),后来果然成为一代霸主。
成语“虚与委蛇”也出自《庄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这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列子的师父壶子和郑国神巫季咸斗法,壶子“虚而委蛇”,以虚招迷惑季咸,季咸没有识破,因此落荒而逃。
在这个故事里,“虚而委蛇”用来形容壶子的高招,后来“虚而委蛇”就演变为“虚与委蛇”。
委蛇之蛇为何读“yi”呢?原来,“蛇”俗作“虵”,虵从虫也声,而也为蛇的上古字,其上古音“yi”,也是“蛇”的上古音。
关于这个发音,明代《雅谑》里还有个笑话呢。
北宋欧阳修娶了薛家的大女儿,后来欧阳修丧妻,又娶了薛家的三女儿。
欧阳修有个叫刘原父的朋友,暮年再娶,欧阳修作诗调侃他:
仙家千载一何长,浮世空惊日月忙。
洞里新花莫相笑,刘郎今日老刘郎。
刘原父听后心中不快,于是编故事报复。
他说:有老学究告诉学生,《毛诗》中“虚与委蛇”的蛇应该读“姨”。
次日,学生迟到,老学究问缘故,学生说:“刚在在路上遇见人弄蛇,我便驻足观看。见他弄了大姨(蛇),又弄了小姨(蛇),所以耽误了上课。”
欧阳修闻之大笑。
这个故事倒不失于“虚与委蛇”读音的一个作证,相信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再也不会把“委蛇”的读音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