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疆域广大、山河广布的国家,在这样一块地方如果不能建立起庞大的交通网络,就十分不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古代的中国,先民们创造出灿烂的交通成就,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生存的便利,而各种交通工具的变迁,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状况。上一期我们讲了水中的交通工具“舢板”,这一期我们来讲讲“帆船”。
比较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只能把人力作为动力,用桨、橹等工具进行划行,速度十分有限,而且难以远距离航行。一般情况下,较开阔的水面上风都比较大,这是因为陆地和水的比热不同,水面和陆地表面产生的温差和气压差形成了风。古人们注意到这一点并很好地利用了风能,帆船终于出现了。帆船是水上交通发展史上另一次重大进步,不仅可以增加人类在水面上前进的速度,而且由于借助了大自然的动能,可以因风致远。从此以后,人们可以在更大的水域航行,航海就出现了。
根据相关记载,古埃及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发明了帆船,而中国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帆船还存在很多争议。中国的帆船应该是中国独创的帆船类型,因为根据东汉时期著写的《南州异物志》,中国帆船并不直接迎风,而是横向且稍微倾斜地面对迎风面,这样即使逆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前进,而同时期的西方帆船逆风时则需降帆。根据另一古代著作《淮南子》中“夏夷作帆”的记载,夏朝就已经有帆了,如果《淮南子》的记载准确则说明我国的帆船出现在夏朝,如果《淮南子》的记载不准确至少也说明帆船的出现早于西汉,因为《淮南子》是西汉成书的,没有帆船就不会有“帆”的概念。另外,对于帆船的航行而言,风向很重要,我国商代已知东、南、西、北四方风,中国的帆船很可能就出现在商代,因为如果不是帆船的话,风往哪边吹,恐怕没什么重要的,那样人们就不一定去关注风向的问题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更是总结了十二辰风,这时的帆船肯定已经比较成熟了。
“帆”是帆船的动力来源,十分重要,根据现有资料,最晚在东汉时期,风帆的结构及其驭使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帆”根据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布帆”和“席帆”两种,布帆是用丝织物或布做的,席帆是用竹篾或其他植物纤维做的;根据结构特点也可以分为两类,“软帆”和“硬帆”,软帆是指布帆、蒲草帆等,没有横向的帆竹支撑,而硬帆有若干竹竿等距离支撑在帆的一面,或交错穿插在帆的两面,使帆面平整,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利用风力。后来,“帆”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发展出了单桅帆船、双桅帆船和多桅帆船等更先进的船型。
在帆船出现以前都是平底船,后来在平底船上架上“帆”就成了帆船,这种原始帆船在风不大时是没问题的,然而一旦水面上的风太大,由于吃水浅、重心高,很容易翻船。于是,人们经过不断研究、实践,慢慢改进出了吃水深、重心低的尖底帆船,这样,远洋航海才成为可能。1281年春,大蒙古帝国在征服南宋后妄图征服日本,由于蒙古人是草原民族,不懂水战,为了快速消灭日本,蒙古人等不了建造战船的时间,而是征用大量的民用船只充当战船。这些民用船只大多为内河和近海航行用的平底船,而不是远航用的尖底船。元军大小战船三千五百艘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发,在日本海岸附近遭遇了台风,其实这只是普通的台风,然而平底帆船抗风能力不行,元军几乎全军覆灭,从此再也没有能力进攻日本了。这次台风也被后世渲染成“神风”,其实只是因为帆船的因素造成的。
元日海战
帆船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典型例子,风力成了动力,人类的活动范围终于有条件进一步扩大了,人们可以向大海的更深更远处发展了。到这一期为止,我们总共介绍了七种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最开始,人们把一些大型的食草动物驯化成交通工具,然后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车,水上交通工具则由独木舟发展出了帆船,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先民们的智慧,他们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商业出版社
2、百度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