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从上古《山海经》到清朝的《聊斋志异》,大量的典籍都留下了妖怪的记载。
毫不夸张地说,妖怪文化贯穿了中国文明发展史,有关妖怪的信仰文化,至今方兴未艾。说到狐妖、蛇怪,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有谁不好奇呢?
试想一下,如果《西游记》《封神演义》没有妖怪的存在,其故事性和其趣味性都会大打折扣,索然无味。然而在诸多稀奇古怪的妖怪中,有一妖怪不敢说厉害,但却是最为神秘。
人鱼。
早在《山海经》之中,就有了人鱼的记载。传说这种生物是人头鱼身,长着四只脚,被当地人称为“鲛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有时候也会上岸与人类做生意,用珍珠等物品交换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人鱼”,内容更为惊骇,认为人鱼的脂肪可以替代灯油,秦始皇的陵墓“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让后人惊骇不已。
到了晋代,文学家干宝写了一部《搜神记》再次提到鲛人,说他们“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意思是这些人鱼擅长纺织,哭泣时眼泪会化为珍珠。
大家乍一听,是不是有些耳熟。没错,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中人鱼几乎是一模一样。往深处想,说不定安徒生就从《搜神记》里寻找的灵感。
与人鱼相关的记载,绝非一二,在刘宋时,裴骃所著《集解》就进一步对“人鱼”作出了解释。
“人鱼似鲇,四脚。声音如小儿啼,有四足,长尺余。不堪食。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家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
由此可见,古人首先把人鱼从食物之列排除,列为生活补充物资。
到了宋代,人鱼的形象更加接近西方文化中的美人鱼。《太平广记》直接说:
“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鱗,有细毛,五色轻软,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我的乖乖,不得不说,宋代人描绘如此详细,显然在当时,很多人都尝试与人鱼发生关系,不然怎么会得出“与人无异”的结论呢?
其实早在唐朝时期,我们东海邻居,日本就曾经捕获到人鱼,震惊朝野,轰动一时。
根据记载,日本抓住的这条人鱼身高1米左右,发出婴儿似的哭声。有着人类的头,胸前还有类似鱼鳃一样的肉褶,而腰部以下却是鱼的形状。
当时人们虽然好奇,将这条人鱼巡回展示,有高人指出,这条人鱼乃是不祥之物,必须尽快扔回大海。
在惊讶之后,人们感到恐慌,不知是谁将人鱼打死,投到海里去。结果没多久,当地就发生了海啸,持续了17天才停止,毁灭了整个城镇。传言这是人鱼为了报复人类所为。
当然,人鱼既然能够复仇,也必然可以报恩。
民间传说有位渔夫捕捉人鱼之后,又将其放生,没过多久渔夫遭遇海啸,幸亏人鱼出手相助,才捡回来一条命,为了报恩,人鱼还送给他很多珍珠,让渔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不难看出,在民间传说中,人鱼具有两面性,既有残忍的复仇心理,也有温存的人情味。但不管怎么说,人鱼都是住在海里的一种半人半鱼的妖怪,游走于善恶之间。
人鱼都是住在海里的一种半人半鱼的妖怪,游走于善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