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林飞,系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
垂花门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的内部之门,因其特有的构件——垂花柱(又名“垂莲柱”)而得名。垂花门形制多样,包括独立柱担梁式、一殿一卷式、单卷棚式、廊罩式等,在营造工艺上更是集中国传统建筑要素于一身,屋顶、屋身、台基、柱、梁、枋、檩等几乎完备。在建筑功能上,垂花门作为内宅与前院的分界线和重要通道,不仅保证了内宅的隐蔽性和私密性,同时丰富了院落的空间层次。垂花门的历史有两千余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衍生出丰富的装饰色彩、装饰工艺及装饰题材,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意趣。它不仅折射出宅主的审美品位与文化修养,也展示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呼和浩特博物馆内的垂花门
由于封建社会对建筑使用色彩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大多数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垂花门无法用绚丽的色彩进行装饰,仅呈现材料本色。人们常常就地取材,以石头、砖块、木材等常见材料进行设计建造。这些材料自身的色彩古朴厚重,能够自然地融入周边环境。一些贵族府邸中的垂花门会以五色施彩,大面积运用红色与青色,以凸显雅致的格调。红色代表喜庆与祥和,青色象征生机与希望,黄、白、黑等色彩则常作为点缀,用于勾勒屋顶大型构件上的各类纹样。而在皇家建筑中,垂花门的装饰色彩则更加绚丽夺目。除了斑斓的配色,工匠往往还会使用琉璃材料装饰垂花门的屋顶及其他小型构件,使其在阳光的辉映下晶莹剔透,金光灿灿。这种装饰手法不仅有效提升了垂花门的色彩层次和视觉冲击力,更彰显出皇家建筑的威仪与奢华。
北京颐和园内垂花门上的雕刻与彩绘
作为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中的“门面担当”,垂花门的装饰工艺蔚为大观,涵盖雕刻、彩绘等多种类型,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雕刻工艺在垂花门的装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包括砖雕、石雕、木雕等,凝聚着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巧思。如徽州的砖雕和木雕就常常在垂花门上大放异彩,工匠们不仅生动刻画出各类题材,在对于不同物象的质感处理上更是出神入化,圆润的人物面庞、柔软的衣褶,甚至飘逸的流苏都表现得入木三分。彩绘也是垂花门中常见的装饰工艺,常见于木质构件之上,不仅可以美化建筑,还能起到保护构件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贵族府邸的垂花门彩绘主要采用苏式彩画,俗称“苏州片”,风格明快活泼,充满诗情画意。皇家建筑中的垂花门多采用旋子彩画、和玺彩画等,更显庄严肃穆。
北京恭王府内垂花门上的山水彩绘
垂花柱作为垂花门的重要构件,采用了雕刻与彩绘的双重工艺。在宋代成书的《营造法式》中,有数处提到“虚柱”,这一名称指向了垂花柱悬空不落地的特点。它的上部通常雕饰有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这些倒垂的柱头酷似含苞待放的莲花花蕾,正所谓“虚柱莲华蓬五层”。为配合莲花之形,垂花柱上通常也施以彩绘,使其更加绚丽多姿。此外,吻兽同样是垂花门上常见的装饰构件,彰显出精湛的彩陶、琉璃等制作技艺。相传吻兽能够驱邪避灾,守护家宅平安,传递着丰衣足食、人丁兴旺的美好寓意。因此,不论建筑等级高低,宅主常在垂花门的屋脊之上置有吻兽。龙、凤、麒麟、天马……造型神态各异,为宅院增添了艺术之美与灵动之气,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