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五大特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6 00:38:53

2035年的远景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其“中国特色”就在于: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和平与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迄今为止,全球发达国家的总人口加起来还不超过10亿,但发展耗时长、贫富差距大、资源消耗多等问题仍然明显。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仅用了四十余年时间,就让超过14亿的人口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并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人民生活质量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意味着到2035年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这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社会主义五大特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城镇化率越高,意味着更多的人口将进入到现代化的行列。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在整个人类减贫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之相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喜人成绩,从1978年的城镇化率不到18%,到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镇就业人口更是稳步增加。

  人口素质实现了质的飞跃。我国的现代化进征程实际上就是从优先关注人的发展,并大力投资教育和健康起步的。截至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60%,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7.3岁,知识技能得到极大提高,这些都为我国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动力支撑。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目前,现代化的主流话语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以至于有部分人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等同于现代化。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生产关系的不公平化,资本主义私有制构成了贫富差距的根源。*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尤其是在“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体现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共同富裕的社会,它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时,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真正变成了现实。进入到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的提出,对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指出的,在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也即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协调。而直至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物质文明”的进步是基础,但精神文明也必须协调发展,正如“十四五”规划在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时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美好生活”是一种更加丰富的生活样态,它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而且从长远来看,我们的发展目标是要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中国特色”所在,不同于西方“单一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多次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构成了“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高度一致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进程虽然有着“文明的一面”,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壮大时期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人类必须改变自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轻视自然、支配自然和破坏自然的观念,要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转变。进入到新时代,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要注重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要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在理念层面,我们要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守住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在实践层面,要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在一起。  

  和平与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我们当前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世界性的经济低迷,导致了国际秩序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全球化也遭遇到逆流,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此起彼伏,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中国方案”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者。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的状况下,中国是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国人民对于和平始终满怀希望,走和平发展道路也一直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鲜明特征。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也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就是构建一个安全和爽朗的国际环境,使国家建设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顺利进行;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积极力量;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始终坚定多边主义,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将在自身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为维护和完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系2020年度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数字劳动研究”(SC20C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弦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