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李贺一生仕途不顺,身体也不好。但他那带着森森鬼气的诗,却总能带给人无穷的动力。
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也留下了许多话题。李贺在他的名作《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这样写道: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首诗,以汉武帝为求仙所铸的金铜仙人为主角,讽刺了当时唐朝统治者不思朝政,却每天炼丹服药,幻想着长生不老的愚行,同时抒发自己对当时政局的担忧。由于这句诗实在太过有名,因此唐宋以来的文人墨客,争相想对出下联。
然而直到唐朝灭亡,却仍未对出精彩的下联,甚至让人感到这句诗实在是“奇绝无对”,因此纷纷选择了放弃。但到了宋朝,随着经济的发达,文坛盛世也再现人间。而宋人将这句诗,融入了他们的宋词之中。而“天若有情天亦老”,终于被人对上了。
首先是欧阳修,他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其后,孙洙《何满子·秋怨》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随后万俟咏又在《忆秦娥·别情》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 ,一声 唤起,又惊春晓。”
其后,石延年又在赠给友人的对联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在很多人看来,石延年最终将“天若有情天亦老”,严丝合缝地对上了。不仅声律词义对仗工整,而且意境深远,与上句两相联配,自然融为一体,可谓是千古绝对。时光过去200年,终于对上了。
而到了1949年,*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满怀豪情地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这一句,或许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句。这句诗的气势可以用气吞山河、震天动地来形容。将“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温婉、浪漫直接上升至博大,不愧是伟人之心胸,伟人之手笔。
就这样,与李贺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唱和,自此有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李贺虽然仅活了短短27年,却让人铭记千载。他在另一个层面,在人们心中实现了永生。
而在我们当代的教科书中,也有多首李贺的诗歌入选,而《次北固山下》 《李凭箜篌引》是我们最熟悉的两篇。如今,随着教育部的改革,语文学习已经正式进入了大语文时代。小学的古诗词新增了80%;初中的古诗文也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而诗鬼李贺的诗,也必将占据一席之地。
正所谓得古文者得天下,在高考语文中,古文往往占据很大的份额。因此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学好诗歌。而要学好诗歌,就必须从孩子抓起。从儿童心理学中来说:儿童时期,是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而家长必须抓住这个黄金期,为孩子打好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好诗歌,能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敦厚,有涵养,充满文化气息的人。所谓“腹中有书气自华”嘛!
别的孩子看到高山,只会说:“山真高”。而会读诗的孩子却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别的孩子看到大海,只会说:“海真蓝”。而会读诗的孩子却会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而到国家层面,中国人在捐赠物资时,只会说:“武汉加油”。而日本人在捐赠时,却会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由此可见,中国人在诗歌教育的普及方面,还不如我们的东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