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刘备传滚石坡攻略,三国志刘备传详细攻略大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6 10:24:02

当麦城一夜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时,江苏扬州的陆家,也同时出现在看官的面前。

三国志刘备传滚石坡攻略,三国志刘备传详细攻略大全(1)

陆家,曾经是江南的大户。陆家的老爷。曾经当过旧朝江西九江的“一把手”。千日清知府,百万雪花银。陆家的老爷把这江西搜刮的民脂民膏,用船运回扬州。不仅盖起房子,还给几个孩子请来一流的老师。

陆家后来家道中落,留下了一个诗书传家的好风气,孩子每个都很出息。陆家的一个分支迁居到上海的一个滩头,就是现在有名儿的世界金融中心陆家嘴。

在东吴时期,陆家有个儿子叫陆逊,在东吴军中服役。他先从文秘干起,领导发现他善诗书、通兵法、好地学,将他逐步提拔。以后出将入相,给陆家带来无限风光。

为了收复失地,陆逊随着孙权的大将吕蒙西征,不仅参加了智取荆州的战斗,还顺手占领夷陵古城。因为作战有功,他成为东吴的一位年轻骁将……

就在蜀国咬牙切齿地备战,准备报复孙权背信弃义的时候,他被临危任命为驻守宜都的大都督,独当一面的“一把手”。

宜都,当时称为夷道,也曾一度是宜昌地的“首府”。中国称“都”的地方不是很多,宜都能称都,且几千年不变,这里面有内涵。现在同枝江都是中国的百强县,

话说陆逊任大都督时的一天早上,刚刚起床就有兵马来报,三峡峡口有大量的舰船来犯!

“终于来也,来了也好!”

陆逊马上爬到江边的望江楼上,借着早上初升的微光向西一看,只见江面上舰船成群,桅杆林立,人叫马萧,桨声如潮。在一字排开的第一列战船上,全部挂着大旗。在黄色的旗面上,“蜀”字巨大而耀眼。

陆逊在望江楼上张望。一阵微风吹过,让他打了个激灵。

那一年为公元222年,时间应当是临春的2月份。其实,蜀国早在旧年就向东吴下达战书,号称总兵力为70万征吴。讨伐吴国背姓起义这理由很简单,无非是助纣为虐,违背纲常,还我河山之类。

关于兵力是否有足够的70万?专家们一直在争论。从蜀国后来的作战力量来看,出兵70万,蜀国当时人数有多少?70万人吃喝拉撒要多少?保守地算一下,70万人集中在10公里×10公里的地方,放个屁也散发不开,何况大兵团作战。

赤男觉得,这个数字有战略上的需要, 带有恐吓的成分,或者有统计的水分。也许只有50万之众,或者30万也有可能,“砖家”可以研究!

蜀国下达的战书,仍然继承过去春秋战国的礼仪,主要是在道义上占领先机,强调此次征战师出有名。但世界人都知道,此次征战与痛失关羽、张飞有绝对关系。

当刘备得到关羽战死的消息,他大呼一声“云长我弟”,马上就昏了过去。然后,几天几夜水米不进,如得大病。后来醒了,刘备就要向东吴发兵,幸亏诸葛孔明好言相劝,才改令进入“一级战备”。

从此,蜀国就专心备战,全力准备反击吴越……

章武元年,也就是蜀汉建立的第一年,刘备就像新中国后来坚持要“抗美援朝”一样,力排众议,坚决发兵攻吴。

话说就在刘备攻吴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件让他心纠不已的事情,那就是曾经“桃园三结义”张飞出现意外。

关羽败走麦城,最伤心的不仅是刘备,最激动的是张飞。张飞排行第三,对两位哥哥尊敬有加,现在关羽走了,他伤心得死去活来。最支持刘备攻吴的就数他。

蜀汉备战期间,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终日嘴上叫着“二哥”,手上不离酒壶,喝醉了就打骂士兵。他经常是披散着一把粗犷的大胡子,眼睛瞪得像鸡蛋,酒后吼声如雷。本来脾气就不好,现在更难控制。

在《三国演义》中,小说塑造张飞是一个莽夫,现实生活中的张飞并非如此。

史记,尽管把他作为一介武夫,并详细介绍他出身屠夫,但他有很好的经商头脑。还会舞文弄墨,书法也写得不错。另外,还擅长绘画,不过画的是女人。更有意思的是, 他还写过一部游记。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关、张二人时,称关羽“刚而自矜,飞暴无语”;虽然张飞脾气不好,但他识大体,敬英雄。夸他“义释严颜”,有国士风范。

唐宋对张飞的评价,也要比现代人高得多。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曾向皇帝建议,追封其为名将,而且希望地位和关羽一样。

但关、张二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都是刚愎自用又义薄云天。所以,刘、关、张的关系“义比金坚”。只要遇到哥们儿的事,那就成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

蜀汉没有马上攻吴,张飞一直闷闷不乐。而当刘备决定发兵,将张飞列为先锋之后,他忧愁立消饮酒庆祝。据说那天喝得畅快淋漓,场面十分吓人。

酒喝醉后,他便给部下范强和张达下达命令,让三日内“置办白旗白甲,三军披麻戴孝讨吴”。

蜀汉军队几十万人出征,张飞带领的虽是先锋,少说也有10万人。如果办理,此事难度很大。

范张二人经过合计,含着一脸苦相告道:“若是3日完成此事,备料还差不多,但要缝纫制作怕是不得行……”

意思是要宽限几日。但此时的张飞已被替二哥报仇的想法冲昏头脑,也不知道他从哪来的一股气。听二人一说,愤怒到极致:

“我急着报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贼之境,你们怎敢违抗我的命令!”

张飞劈头盖脸就朝二人打去,不仅抓着打,且还追着打,追回来捆在树上打。史*载,打得二人“口鼻出血”。一直到他打累了,才丢下一句“明日不成拿头来见”。

说完,就去帐篷睡觉,而且是大睡。

他这一觉应当睡得很香。但范张二人吃不香、睡不下。伤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 怕事情完不成。军中无戏言,恐怕张飞还要他们的命,这就把两个人逼到绝路。

范张二人再合计,反正是死,不如先下手为强。他俩悄悄地溜进张飞的帐篷,但一进去把他俩吓得魂飞魄散。因为他俩不知张飞睡觉是睁着眼,且眼睛大如铜铃,人却在是睡与非睡之间。

军人睡觉保持着高度警惕。放在平常,估计张飞确实并没有彻底睡熟,但那天喝了酒,打人又打得很累,睡得很香。

范张二人惊吓归惊吓。但反正*念已起,再无退路。他俩就猛扑上去,朝着张飞的脖子就是一顿乱砍……

张飞的头砍下来,居然军营悄无声息。这两个赌徒一般的军士,就用一个袋子将张飞的头装好,趁着夜色投奔了吴军。

这件事让吴军很难办,砍了张飞的头,他们高兴。但让蜀军再添仇恨,是他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况且,还在准备和蜀汉谈判。孙权便做了一个人情,干脆*了范张,加上张飞共计三人的头,一起奉还蜀军。

三军未动,又是一位大将,且是“桃园三结义”的核心人物之一,让刘备又气又急。传说他将送人头的使者*了祭旗,立下绝誓:“吾不灭吴,誓不回蜀!”

几十万大军,水上和陆地同时开进。

以当时蜀国的情况来看,大军出动的确是倾国倾力。刘备也的确看到失去荆州,对蜀国实现宏图大业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反映他对关张二爷确实是“恩如兄弟”。

“扶汉室君圣臣忠,结桃园兄贤弟义”。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更加明白这幅千古对联的意义。刘备东征,除了留下诸葛孔明守川,良将倾巢出动。即是师出有名,就要气势恢宏,此行几乎所向无敌。

高高飘扬的“蜀”字旗一出川口,便破秭归,围夷陵,荆州马上在望……

话说陆逊早就知道蜀国正在备战,刚收到秭归被攻陷的消息时,他便知道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同时,他也明白这场战争是对自己的绝对考验。

如前所说,陆逊从小通诗书,懂兵法,还在吴军统帅部工作过。但书上得来终觉浅。真正让他得到锻炼的是参与赤壁之战,后来打合肥、取荆州等,他才从中摸出门道。

他是一个天才,几乎为战争而生。

此时,作为一届书生,受命于危难之际,以自己10多万兵力对抗号称70万的大军,而且对待一路*气和凯歌的军队,他必须冷静再冷静。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做了两件正确的事:一个是通过自己的恩师吕蒙,协调大本营与刘备进行谈判,一个是关闭寨门避其锋芒,以冷战相等。

第一件事,得到了大本营的支持。第二件事,他自己组织认真实施。

自古英雄出少年,陆逊在关键时刻没有因为年轻气盛而逞一时冲动。他一是通过谈判争取时机,让东吴从水陆两条线,向宜昌增派出兵力。二是将整个军事的布点,全部收拢集结到宜昌一个叫做猇亭的要塞,关闭寨门拒绝交战。

当时,陆逊可以选择打,也可以选择逃,还可以选择退和扰,而他做出最简单的事,就是一动也不动!

实际上,这个不动里面学问很大。刘备见吴军据守不动,不知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后来了解陆逊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兵力是自己的六七分之一,懒得跟他耗精力,谈判干脆拒绝,一个字儿就是打。

蜀军热情正高,就盼主公一个命令。

听说要打,部队就准备轮番上阵。水军自然要立头功,便破浪前行。但想不到东吴已经在水下放了障碍物,蜀军战船到此地拥挤不堪,吴军又在岸上居高临下进行攻击,无法可施,水军打了一阵退了回来。

陆军看到水军没辙,笑话他们打仗不行,关键时刻还是靠“陆军老大哥”。

当时,统帅陆军的都是张飞这样的猛将,自然不甘落后。见到水军败退,马上策马叫阵。可任凭蜀军怒发冲冠,口里骂得吐白沫,据守的吴军就是不开门。

那时,刘备除了一帮老兵,多数都是蜀国的川军。这些川军多是从长江流域移民入川,江上江下说话都听得懂。加上“川耗子”嘴头上功夫本身就好,就扯着嗓子骂得到天昏地暗。再骂,对方还是不开门!

史记:“扼守险要,坚守不出。”

这是陆逊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走的一个硬招。在这一招里面,有两个很关键的要素,这就是空间和时间。

空间在这一刻凝固。但吴军有险可守。

说起古战场,在中国多如牛毛,但像猇亭这样的地方,能够水陆相控,真还没有几处。宜昌的作家们喜欢写三峡里面的东西,对西陵峡口外面的猇亭,时常会漏掉,这有点小遗憾。

据李四光对地理考察,认为这个地方地质地理构造,仍然属于三峡的一部分。

此地的确险要。江北是一块巨大的岩石伸到江中,形同虎跳,极其陡峭。而江南,又是一道笔直的山壁。两山之间,只有一道江打着漩涡呼啸,此地是“小三峡也”。

说起猇亭的由来,“猇”为虎吼之声。亭则是古代的行政区,十里为一亭,也就是说这里离宜昌城区只有10里之隔。

如果仔细梳理,猇亭与张飞关系最大。

刘备借荆州之后,关羽守荆州,张飞担任夷陵郡的太守。他见这里悬崖峭壁,江水湍急,而且暗礁纵深,便命令工匠修个亭子做航标。这样,猇亭就越来越出名。

在历史上,猇亭本身就很出名,几乎与宜昌相关的几大战役,都离不开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陆逊坚守猇亭,地方选对了。在坚守的过程之中,他等到了战局的变化。

根据陆逊的申请,大本营向他派兵,慢慢地已有15万之众。他也并不完全是闭门不战,时常在夜里派出小股部队偷袭,主要是为了摸清蜀军的底数。

眼看战事一时难以打开局面,刘备只好安营扎寨。

据古*载,刘备之所以安营扎寨,一是前方久攻不下,二是要等待后方的粮草。几十万大军,每人吃一口都要吃半座山。况且,人马军需,这都需要从蜀国筹集和运输,要建立漫长的物流运输链。

当时,正是春天,粮食和草料还没到收成。刘备的想法,是住下来以后,等待麦子收过,再继续发动向前的进攻。

蜀军在考虑几十万人住下来的时候,首先就考虑到江上有水军需要掩护。陆军不能分隔太远,还要保持相互的支援。这样,只能沿江搭营,几十万人的营房,在江边伐木搭了上百里。

年轻的陆逊像困兽一样,在痛苦中等待时机。他像鹰一样的眼睛,马上就看到细小的破绽。

江面飘下来的菜叶,开始还是大片大片的蔬菜,慢慢的就是一些被摘掉嫩芽的树枝和野菜。紧接着就是从上游飘下一些士兵的尸体,许多尸体不仅肿胀,而且有针扎过的痕迹,那是蜀军伤病减员的尸体。同时,他还从江面上看到,蜀国水军的一些装备,因为风吹雨淋,在损坏之后顺江而下……

这些细微的迹象,在一个军事家的眼睛里,都会得到像射线一样扫描。

由此,陆逊敏感的感觉刘备的军队不仅是远征劳顿,而且正面临着缺粮、生病和装备损失的危机。这时,他仿佛打了一针兴奋剂,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出来了。

就在夏季天干物燥的黑夜,他打开营门。每个士兵带着桐油、鱼油和火石,悄悄的向蜀国军队的营地进发。此时,蜀军的兵营正是炎热难耐。夜晚的到来,士兵们卸掉盔甲,东边一堆在洗澡,西边一堆在聊天。还有一些思念家乡的士兵,在黑夜里望着天空发呆。一直到了后半夜,山里面传来一阵清风,他们进入梦乡。

一切就在瞬息之间,当那一阵山风吹来不久,著名的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就这样载入了历史。

无所不能的度娘,给我们描述了火烧连营的相关场景:

蜀军营寨简易的木质构建,都搭建在山间树林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蔓延。

蜀军大乱,被吴国的军队连破40余座营区,整个长江沿岸大火冲天,烧死士兵无数,没有烧死的也逃往山林和水中。

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蜀败吴胜的命运……

关于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许多人谈到这里就基本结束。其实,这才是败局的开始。而真正的败局,似乎还远不止夷陵!

2010年,宜昌市文联、长阳市文联,还有三峡大学等几所学校的专家教授,以及媒体和部分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爱好者,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召开“三国历史文化研讨会”,会议就夷陵之战主战场的位置,进行研究成果交流,最后达成初步共识。

将近百万大军的主力之战,就在宜都的五眼泉和长阳的磨市一线,战场大约108平方公里。

宜昌的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次的会议成果。综合情况如下:

“刘备率主力部队从秭归,渡江至江南长阳,再从长阳东进至宜都,兵锋对准的是陆逊的据守的夷道(宜都)。由于陆逊重兵在江南,刘备军队应该也在江南作战。战争是在陆地上发生,双方主力没有隔江对峙、隔江作战或者渡江作战的记录”。

长阳马鞍山才是刘备“绝望之地”,两军主力级的决战就在马鞍山。

新的考证结果,无疑富有建设性。

对今天而言,这两支百万大军,不管是在江南还是在江北,我想它在夷陵之地是肯定的。我们甚至可以解放思想,把在猇亭“叫阵”看成作战的一部分。蜀军的水军和其掩护部队,在马鞍山一带作战,这里是陆军主力决战的主战场。

从当时情况来看,刘备虽然是兵力充足,但从巫山、秭归开始,几乎是边攻边布防。为了防止北边曹魏的夹击,他还派汉军一部兵力守北道;加上还要对湘南湘西一带叛军防守,兵力就已经大大削弱。

而此时,要把兵力布置在西陵峡口一带,防守的确是个好地方。但要进攻就必须另选战场。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毕竟带着水军,不可能不发挥它的功能,更不可能远离开水军去作战。而陆军就应当选择在开阔地,集中在清江南岸的马鞍山一线。

公元年222年夏天,这的确是刘备绝望的夏天。部队的粮草没有跟上,同时又受到了陆逊水陆攻击。

大概从马鞍山交战开始,刘备就感觉到了自己轻敌。他没有放在眼里的这个毛头小伙子,但长江后浪推前浪,把他马上就要拍到沙滩上。同时,他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战略战术“双向失误”。

早在出征之前,诸葛孔明对这一次作战就有微词,而且一起打江山的赵云也看得很清楚,他曾劝道:

“国贼是曹操,并非孙权也,且先灭曹,吴则自服。”

但是,这些话当时他都听不进去,他所看到的是失去荆州后益州就失去战略缓冲,更是为二弟报仇心切,赌气也要打这一仗。吴蜀之间虽然必有一仗,但把这一仗如此提前,这就是战略上的冲动。

从战术而论,刘备伐吴一开始就犯了致命的错误,主要是蜀国的军队劳师远征,长时间两军对峙,急于作战就是冒险的行动。

同时,连营扎寨,且弃船离岸,依山傍林,给陆逊留下火攻之机。

而更关键的是在第一次吃亏之后,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接着,仓促决定战略决战,从而丧失了主动权和回旋余地。

对这一场战争,军事家*在抗日战争中曾经做过评论:

“刘备失败的根本战术原因,不在于用什么方式联营,而在于采用了阵地战这种错误的作战方法。因为蜀军远征,供应困难,在陆逊坚守不出的情况下,不应与之相持,而因主动抽身打运动战,一边筹粮、一边作战,在运动中调动对手,寻找各个击破,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愧为人类杰出的军事家,见解独到而精当,一下点中命脉!

后来败局形成后,诸葛孔明也做出类似的评价。但此时已是“事后的诸葛亮”。

今天,我们重新回到古战场,也就是宜昌那个叫马鞍山的地方。单从后来老百姓依据战场情形留下的一堆儿地名,就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惨烈。

在马鞍山一线,包括赵望山、逃出冲、上马槽、下马槽、纱帽山、滚石坡等,背后都是一个动人而凄凉的故事。

兵败如山倒。破一点而崩溃一个面,这在军事历史上屡见不鲜。

根据典籍记载,包括刘备本人,最后也是“勉强脱身”。后来,不得不收拾残兵败将,一路狼狈的逃回白帝城。就是在这个白龙归天的白帝城,刘备一气二累染上重病,不得不托孤给诸葛孔明……

刘备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人物,大汉遗符,又是一个义薄云天团队的核心,托孤是很有内涵的:

“孔明先生好兄弟,如果认为寡儿刘禅可以辅助,就帮助刘禅稳定这个国家,如果刘禅不能辅助,那先生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并不傻,到最后才表现出他的过人之处。自从兵败夷陵之后,他应当作了许多反思。托孤一番话,代表蜀汉权力从刘备的皇室到诸葛亮的手中,也就是国家从皇权向着公器过渡。正是有了这一进步思想,蜀汉又保持30多年……

在这30年里,还有许多故事。包括枝江人董和和董允父子,为辅佐蜀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为打通长江三峡两头的经济贸易作出努力,以及他们廉洁为官的人品,都可以单独成文。

好在《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打破“子不系父,可别载姓”的先例,为他们专门树碑立传,也把楚蜀文化更加紧密连接在一起。

看《三国演义》的人,都关注战争的胜负。读《三国志》的人,应当更加注重当时的封建政治背景,包括华夏南北的地缘政治,以及三峡地区的文化和文明。

大约就在公元元年前后,三峡宜昌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除了战争与和平、瘟疫和逆行、贫穷和探索,如同炼狱般的时代,给这里夺走和留下的实在太多太多……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