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7 04:22:20

国家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思想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可以立国、可以富国、可以强国。**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深刻认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筑牢文化建设根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支撑

**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什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从“个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出发,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权力支配型社会、资本支配型社会和自由人联合体社会。农耕时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近代以来,以古希腊文明为传统的西方文明因成功实现了科技—工业文明的现代转型而强势崛起,引领了300多年来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据此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不同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权力支配型社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下的资本支配型社会,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完全抵达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而是一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致力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文明新形态。可以说我们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新形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新形态,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互促共生、密不可分,前者是基础与道路,后者是状态与结果。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正是由于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能不断地走向胜利,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只有继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文化特质,牢记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文化价值,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理念,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理论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之源

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从政治伦理角度看,当代中国制度文化内核之建构,离不开传统文化精髓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传统政治哲学思想基因之中。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山河破碎、民生凋零的艰难竭蹶中,矢志不移地上下求索、追求真理,带领中国人民不畏牺牲、浴血奋斗,既源于建党之始的初心使命,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念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家国情怀,经由千年历史积淀而成为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基因,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的精神标识,在今天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与发展的动力源泉。从使命宗旨视角看,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诉求,源于深厚的传统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就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强调政在养民、民生为国家之根本,体现了敬德、重民的理想内核。《尚书·尧典》还提倡“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思想,形成儒家对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理想社会的追求。孔子文化的仁政思想中也包含着庶民、富民、教民主张。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确立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赋予现代化价值目标以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色,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生态文明角度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诉求,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自觉运用。*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既承继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观念,又赋予生态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的辩证新理念,体现出鲜明时代特征;同时着眼于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优化,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体现出以系统观念看待生态问题的新视角,并从全人类的宏大视野和科学治理角度出发,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彰显了当代中国生态智慧崭新的文化境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就是汇聚最广大人民的政治认同,激发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意识形态教育好比“盐”,要把盐放进菜里人们才能接受,但直接拿盐吃,人们却无法接受。因此要在文化自信的历史坐标中夯实意识形态教育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就是绵延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它创造出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不仅引导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而且也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十分突出的文化优势,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基本文化立场。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延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它丰厚的文化沃土更深深地滋养着中国的当代文化,使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以承续其优秀的血脉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继承无比丰厚的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越丰厚,文化底蕴就越深厚,文化自信就越充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必将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荥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