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郑和七下西洋这件事?
郑和下西洋作为咱们的骄傲,促进了海上交流,甚至可能还发现了美洲,这些问题是历史领域细节,而且也反复被传诵,前面不少回答也讲得很清楚。
这些我们就不重复说了,反正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我们说说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注意,本人并非明史专家,这里只是聊聊答题,有些想法发于臆测。欢迎各位专家指正,但非正史文牍,只接受指教,不接受谩骂。
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拓展海权,冲出中国,走向世界?还是为了友好邻邦,促进物质交流?抑或是私下里传的明成祖朱棣为了寻找神秘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一个传承多年的陆权国家忽然进行二十几年的花费巨资的外海航行?
我们要了解这些,只需要了解皇家态度即可。
历经汉唐宋元之后,大陆血战得来的明朝天下,外交思路基本为零。也就是说朱元璋也好,朱棣也罢,根本还没有外交平等之类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君主华夷”的老观念。相对于唐的对外开放,宋的口岸经商,明朝皇帝恨不得关上门来,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明朝曾经有过有关“海禁”的议题。
在这种视海外各国为夷狄的思路之下,郑和却在二十八年间七次远航,这种行为很难用“拓展海权”、“发展外交”、“促进商贸”来解释。
至于坊间传闻的寻找建文帝的说法,则更多是演义传奇。毕竟谁能保证朱允炆就是跑出海去了?为了一个没影的线索浪费国力,用旷日持久的远航来验证,是完全不符合现实逻辑的,不过这是民间野史和当代编剧最喜欢*事情。
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作为“天朝上国”来巡视的。
说得好听点就是“扬我大明国威”,说得透彻一点不过就是追求“四海宾服”的繁荣假象。
从汉唐起,中华自封上国天朝,对四海夷狄的态度一直是偏纵容的。我泱泱中华,可以不要你的地,不要你的人,但是要你一个“服”字,也就是不管你怎么搞,只要对我称臣就可以了。明朝皇帝比较完美地继承了这种“外交”思维。
所以郑和下西洋,代表的是大明王朝。讲究的是什么?面子。
声势浩大,一两万人的规模,二百多条船,满船的金银财宝、瓷器铁器丝绸,当时那些国家,谁见过这阵仗?郑和对这些“夷狄”慷慨施舍,同时收得各种土特产作为回礼,而这些回礼,就被认为是继承了汉唐时期边境小国的朝贡系统。
明成祖朱棣要的就是这种“万邦来朝”的感觉,从多维度、多角度证明自己是个明君,抢了侄儿的皇位是“顺天应人”。
所以,郑和下西洋实际上就是明朝皇帝特有的“外交”,以慷慨援建、不对等交换建立起独特的“朝贡系统”,营造出真正的大国、真正的世界中心的表象。
至于等价交换?促进经济?探索新世界?征服海上领地?发现美洲?那都不是皇帝考虑的事情,也就绝非郑和的目的。
说白点,这就是个面子工程。
维护的是大明皇帝的面子,也维护了咱们今天讲起这段历史就得意洋洋的人的面子。
至于其他成就和结果,那都是客观结果,并非主观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