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了。而中国古代在没有现在技术的时候人们又有哪些镜子呢?今天就给大家说一说历史上的镜子。
关于镜子,提到历史我想大家应该一下就能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对于魏征的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一句就是唐太宗对于其手下诤臣魏征的最高评价。那么历史上除了魏征这个镜子流传千古,还有没别的镜子呢?
先引用一段话,表一表这个镜子。也不屑"合欢"表,也不望"半破"山。比"石色"尤其美丽,较"珠光"更是新鲜。"绿晕"了明妃俊,"朱斑"了王母颜。它不是"仁寿字"画出的保命符,恰能为"至人心"照出了永恒关。在这一段话中,总共包涵了八种镜子,也就是咱们用引号标注的那八个词,下面就给大家说说这八种镜子。
一曰"合欢"镜,合欢镜又名龙凤合欢镜,属于铜镜的一种,这是一种带有寓意的镜子,也就是龙凤合欢之意,镜子一面刻有龙凤的图案,其意思与龙凤呈祥相差无几,至于作用嘛,基本上都是用于送给新婚夫妻二人的礼物。也带有着百年好合之意吧。
二曰"半破"镜,人们都知道破镜不能重圆,而半破镜虽然曰之为半破,里面却有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南北朝末期,隋朝将一统天下,当时南陈太子舍人与妻夫妻二人恐国破后两人不能再见,于是将一个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陈灭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人卖半镜,与他的那一半相合。于是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看到诗后,悲泣不食。杨素知到了以后,就把徐德言召了过来,将公主还给了她,偕归江南终老。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或和好。
三曰"石色",石色是一种矿物质颜色,从矿物中提取出来,在古代的时候一般用于壁画,建筑彩绘方面。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石青,也是现在国画中常用的一种颜料色,而石色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就是今天人们带的墨镜一类。
四曰"珠光",珠光即珠光宝气的珠光,古人习惯用珠光来形容一件物品极其的耀眼,其实就是今天的反射亮度。所谓的珠光镜,就是那种反射亮度较高,照人的时候更加的明亮清晰,类似于今天的镜子,但古代这种技术较为难得,所以也把珠光镜列为了名镜之一。
五曰"绿晕",六曰"朱斑"这两种镜子,就是说的镜子的主体颜色,他们不是制作工艺上的特别。而是选择材料上的独特,古人习惯以金属为镜子,但多以铜镜为主。这两种也是金属类镜子。只不过其材料并不是铜,而是带有绿色和红色的金属材料,个人推测也就是今天的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铁一类的材料吧。只不过古人技术没有现在发达,这些材料也是比较罕见的,于是就起了这么两个好听的名字,也把他们归结为名镜之列。
七曰"仁寿字",这个镜子倒是有两个不同的解释,一个是说他是"仁寿镜"也就是晋都洛阳仁寿殿之前那个大方铜镜。不过个人对其理解不同。因为通过上述对于镜子的解释大家也能够看到,这些镜子,并非是单一存在的,或是又其寓意,或是其材质特别。而仁寿殿前的镜子确实独一无二的,与上述有所差别。所以个人更倾向于。仁寿字其实是镜子上刻有"仁寿"二字,是人们对使用者一种美好的祝福,用于为老人或者长者贺寿时所赠与的一种镜子。
八曰"至人心",提起这个至人心来,倒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老庄之道的庄子,庄子在《应帝王》中有这么一句: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至人的用心如同镜子一般,对事理来龙去脉不忤不逆,不加入任何主观,客观、详尽地研究而不隐藏(信息),所以能够准确认知而不妨碍客观事物。至人是指那些具有很好的道德品质,德行修养的人,他们超脱了世俗,有着超然的智慧。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知道至人心是什么了,其实名镜中的至人心,虽称之为镜,但其实也不是具有实物的镜子了,而是人自己的本心,至人心也就是让人以本心为镜,去观察社会,观察自己,是一种修为,而非一个单一的镜子了。
当然了,镜子的种类还有很多,比如比较著名的日本的八尺镜(起源于中国水镜的镜子),还有传说中的秦王八镜,还有带有神秘色彩的昆仑镜,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在这里就不为大家一一介绍了。
对于今天说的这八种镜呢,也是我个人的理解于总结,是个人的观点。要是有哪里不准确的,也希望朋友们能够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