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义与影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7 17:37:4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义与影响(1)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德]拉尔夫• 格奥尔格• 罗伊特 著;王尔东 译

译者序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在俾斯麦治下实现统一、逐渐壮大,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务实清醒的俾斯麦满足于现状,既不冒犯俄罗斯,又不同英国争霸海洋,维持了欧洲力量总体均势。然而,到了威廉二世时期,这位君主脾气乖张、自尊虚荣,凭中等之才却左右开弓,四处伸手,妄图建立全球性帝国。从此德国走上了一条命中注定的玩火之路。

1914年6月28日,一战导火索在巴尔干点燃。威廉二世逞匹夫之勇,给奥匈帝国开具“空白支票”。接下来的“七月危机”,英德、德俄之间呈现出修昔底德式互动,彼此相互叠加,交错联动。这些带头大哥如同梦游者一般滑向战争深渊。中国人讲,“一个巴掌拍不响”。威廉二世之德国固然应承担主要责任,但英、法、俄亦难脱干系。面对战争,列强似乎都陷入了莫名的亢奋状态,都以为本国胜利唾手可得。四年后,尘埃落定,3000万人死于战火;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瓦解;参战的四个王朝中,德国的霍亨索伦、奥地利的哈布斯堡、俄罗斯的罗曼诺夫均被推翻,只有英国王室还保留着。

一战前的德国处于难得的“黄金年代”,工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发达,文化哲学繁荣,唯独在外交上信心炸裂,一心欲夺得霸权地位。事后,很多人提出问题,既然德国拥有了强大国势和各方面领先的条件,为何不能专注于发展、整理内政?为何不愿意再等一等呢?为什么非要和英国进行一番你死我活的存亡之斗呢?诚如本书作者所言,一战的停火就是二战的开端。如若没有一战,是否还会有二战?当然,历史不能如同电影倒带,随意再来剪辑,弄出新的结局。

德国历史上不乏天赋出众的统治者,也有或蠢或疯的君主。上帝给了德国政治奇才—俾斯麦之后,又给了一个政治蠢材—威廉二世。威廉二世战后流亡荷兰,德国的土壤又“造就”了一个疯狂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人们感到不解:培育了贝多芬、康德的民族,为何能滋养出威廉二世、希特勒;大文豪歌德携女友在魏玛郊区经常散步的森林花园,为何会同20世纪人间地狱—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毗邻;犹太人排队步入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时,为何会有小乐队伴奏以轻松欢快的曲调?残酷的结论是,康德、歌德、贝多芬的理性和高雅无法抗衡一百多年后的法西斯统治、种族灭绝的毒气室。文明对野蛮不仅没有天然的免疫力,还有可能滋生野蛮和暴力,两者有时候只有咫尺之遥。

重大历史事件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德国的民族主义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非理性情绪,后来逐渐走上一条极端化和种族化的道路。不少学者从1807年哲学家费希特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等作品中找到纳粹的思想理论根源。但是,我们恐怕不能认为纳粹浩劫是德国历史的必然结果;德意志历史也并非只能通向纳粹。纳粹羽翼渐丰以及希特勒坐大,既有历史必然性,也有多方因素共同促成的偶然性。一是凡尔赛体系的“功能缺失”。德国遭到实质性削弱,关键问题遗留未解,德国复仇修正主义与法国安全两者无法兼融;苏俄未纳入相关体系安排。二是欧洲大气候、德国小气候的相互作用。一战后的欧洲依旧强权政治至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谈不上任何共赢。德国内充斥着怨恨、仇恨,暴力气氛浓厚,举国上下渴望一种精神的蜕变和民族精神的振兴。三是希特勒对民众的成功欺骗和愚弄。此人确有常人难以比拟的优势和强项:天才煽动家,擅长搬弄是非,有杰出的演说天赋和组织能力。他无派无流,非左非右,亦左亦右,欺骗性之强甚至蒙住了包括瓦尔特·李普曼在内的智者。即便政治眼光独到、较早认识到纳粹政权危害的丘吉尔,也曾经赞许希特勒“温和而简单的举止、冷静的作风、超然的风度”。

发动对苏联战争、灭绝犹太人是希特勒1933年上台后孜孜以求的两大主要使命。希特勒的战争和“事业”无疑是非正义、邪恶的,代表着历史的倒退,注定要失败。但是,如果我们假设希特勒在进驻莱茵地区、占领捷克、合并奥地利、拿下法国达到其人生巅峰之后,这个“疯子”能够就此罢手,不再征伐苏联,不对他所认为的劣等民族赶尽*绝,后人又会对其做何评价呢?毕竟,在希特勒的无数暴行尚未公之于世的1938年之前,纳粹在重建德国方面的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当代人多么厌恶或痛恨希特勒,但仅就社会政策而言,他领导的纳粹政权为德国民众做了一些益事,经济上最大的建树,当数很好地解决了当时德国国内失业问题,为德国扫除了经济大萧条的负面后果。

罗伊特教授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为读者观察二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论据。在他的笔下,扩张侵略是纳粹德国的基本特征;希特勒一手掌控的德国根本不讲道理,政策目标欲壑难填,与之妥协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对本书主角、二战的核心人物—希特勒,作者尽可能从客观、不带预先好恶的立场去描述,有更多关于希特勒的生动的心理描写。

具体至个人,希特勒强悍专横的外表下隐藏着许多弱点。他不了解对手。到最后一刻,他都没能正确地了解敌方的实情,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世界。除了意大利,他从未外访过,只会说德语,始终无法明确了解英、法、美、俄等国人民的真实想法和精神意志。在他看来,罗斯福总统疾病缠身,不屑予以搭理;丘吉尔只是个嗜酒的无能政客;他倒是钦佩斯大林的坚毅,却对苏联背后的强大国力、战略纵深知之甚少。

他高估了自己。他自视天生英才,所有的目标必须在有生之年完成。他身上总摆脱不掉孤注一掷的赌徒心态,从来等不及让成功水到渠成。自己犯错误总爱怪罪到别人头上,责备周围幕僚的不忠。在众人吹捧下,他真以为自己是军事奇才,即使坐在位于福斯大街的新总理府内硕大、气派的办公室里,也比身处遥远一线的军官们更能洞察战场形势。

他迷信唯意志论。他以为意志可战胜一切、可阻挡敌人的千军万马,盲目固守“寸土不让”的原则,不懂必要时撤退的战略意义。但悖论的是,强调意志的他并无毅力和耐心。处理国务,他全凭直觉,而非理性分析。决策过程往往是一时高兴,心血来潮。伦德施泰特元帅最反感的就是希特勒总以某种形式对其集团军群的指挥进行干预。愚蠢的朝令夕改,让手下白白付出巨大努力。

他没有强大的党政军顾问团队。迷恋与大英帝国结好、对苏联开启“十字军”东征,是他的两大战略败招,但身边的亲信没有一个敢于提出异议。最高统帅部沦为一个军事秘书处,凯特尔身为元帅没有发挥战略顾问的功能。布劳希奇、雷德尔等听天由命,伦德施泰特、古德里安等随波逐流。戈林、汉斯·弗朗克等人的存在加速了纳粹的灭亡。

类似希特勒这类政治人物,今后历史是否还会出现呢?如今的德国仍属于欧洲大国、强国,但因安全上依赖美西方国家,军事上受历史包袱所累,很难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回顾二战历史,德国战败的悲剧正是苏联与美国的喜剧。如果没有希特勒主动联苏、掀翻法英的豪赌,苏联如何顺势崛起?如果没有希特勒主动伐苏、乾坤一掷的第二次豪赌,美国又如何成为全球霸主?二战后,苏联得大于失,美国稳赚不赔,可悲希特勒自诩天命英才,纵横欧洲十二年,机关算尽,赔上德国上千万条生命,换来的却只是冷战和美苏争霸。

是为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危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意义与影响(2)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希特勒的欧洲战场》

[德]拉尔夫• 格奥尔格• 罗伊特 著;王尔东 译

一部畅销于德国本土的二战史

作者深入希特勒的心理活动

为读者观察二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论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的续篇吗?

战争带来什么?

未来我们该如何选择?

同大多数二战书籍比较,罗伊特教授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论据。对本书主角、二战的核心人物——希特勒,作者尽可能从客观、不带预先好恶的立场去描述。书中讲述了希特勒如何从一名下士发迹成为纳粹德国的最高*,其飞黄腾达的背后揭露了什么深刻的社会问题。

西方当代主流的历史学术观点认为,希特勒是一条德国“特殊道路”的结局和终点,这条道路源于普鲁士军国主义和威廉二世的帝国主义,以及将德国排斥于西方阵营之外的凡尔赛安排。

作者似乎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政治化正式形成于1918年革命的巨大不确定时期。导致二战灾难的根本原因是希特勒那一种荒诞的种族主义使命感,而不是要把德国建设成为世界强权。作者旨在刻画和对比站在理性政治、理性战争对立面的希特勒,鲜明指出,希特勒战争的整体特征源于其荒诞的反理性。

作者还提出了影响第二次世界的关键性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的续篇吗?作者的答案是,一战的停火和1918年十一月革命是二战历史的开端,但二战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但不能说一战作为“原初灾难”导致了二战,并无这种历史必然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