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坦病毒最初于1978年从韩国汉坦河附近的一种野外黑线姬鼠(老百姓常称为“黑脊梁”老鼠)体内分离出来,被认为是引发东北亚地区流行的“朝鲜出血热”( Korean Hemerologic fever)的病原体,按照以往的惯例,以发现地命名为汉坦病毒。
到1981年,从黑线姬鼠分离的汉坦病毒株在细胞中培养成功,确定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类型,从而建立了“汉坦病毒属”。
随后,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发现了这类病毒,仍称为汉坦病毒。
其中,在欧洲发现的汉坦病毒也主要是引发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而1993年在美国一种被称为Peromyscus maniculatus老鼠发现的汉坦病毒感染则以重症新冠病毒病类似的严重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因而被称为汉坦病毒心肺综合征(hantavirus cardiopulmonary syndrome,HPS)。
流行性出血热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如上所述,目前发现的汉坦病毒以引发流行于东北亚和欧洲的人类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和主要流行于美洲的HPS的汉坦病毒为主。
尽管所谓“朝鲜出血热”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但到1980年代才逐渐被人们认识。
流行性出血热曾经在我国非常广泛地流行,直到本世纪初,我国每年仍可以出现约10万病例。
即使是现在,我国每年仍可以报告数千、近万病例。
比如,疾病预防控制局11月份发布的2021年10月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显示,10月份我国报告流行性出血热678例,死亡5例。
5月份,报告流行性出血热685例,死亡8例。
3月份,报告流行性出血热424例,死亡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