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东方IC
文 | 张燚
2024年研究生入学复试时间马上就到了,笔者所在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过线人数较之去年大涨。人数的大涨会不会带来质量的大涨?这让我想起了去年的情形。
2023年,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生入学复试现场共有3名女生,在儿歌演唱环节全部、全程都在使用假声。难道说,她们认为唱儿歌使用假声乃是不言自明的“公理”?
然而,唱儿歌很明显并不适合使用假声。
何谓“儿歌”?儿童歌曲也。儿童演唱歌曲会用假声吗?普遍而言当然不会,因为儿童尚未来到变声期,无论男女都是在用真声唱歌。当音乐教师唱儿歌的时候,当然也要使用真声,这样学生才会觉得真切、自然。
当然,也有老师会说:“我用假声演唱才自然啊!”但自然不自然,不由表演者来判定,而是由接受者来感受。这就像食物好吃不好吃并不是由厨师来判定而是由食客来感受一样。
我们都知道猴子很喜欢模仿人类的行为,儿童教师也要知道儿童的学习方式中“镜像学习”极为重要。镜像学习不仅涵盖视觉、触觉、运动觉,也包括听觉。那么,儿童有没有能力模仿教师来用假声唱儿歌?普遍来说是没有的。这种情况下,儿童就会产生排斥反应,滋生厌学情绪。
当然,身为局中人,我们也很容易理解音乐教育专业女生普遍用假声唱儿歌这种情况——她们在音乐院系求学时的“声乐课”就是普遍使用假声唱歌。为何如此?因为声乐表演专业的女生就普遍使用假声唱歌,音乐教育专业女生的声乐课也是“专业型声乐课”,因而也在普遍使用假声唱歌,和音乐表演专业所使用歌曲的类型没有区别。
声乐表演专业的女生使用假声唱歌更容易理解,因为“专业型声乐课”对应的情况是机械工业时代的巨大厅堂,在这里没有电子扩音设备,而使用假声更容易上高音、有亮度、扩大共鸣,以及和同声部男声形成纯八度的和谐关系。但这种优势在儿歌这里完全不成立:儿歌不适合在巨大的厅堂演出,演出的话也会使用电子扩音器材;儿歌音域不宽;儿歌不需要强烈的戏剧性……教室中的儿歌演唱尤其不适合使用假声,因为现在的儿童课堂都有人数限额,多在30人左右,使用自然嗓音即可以听到;哪怕有少数情况下需要扩大音量,也完全可以使用麦克风和可移动音箱。
但是,我国的音乐教育专业长期以来缺少自主地位——直到2021年才出现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也并没有遵循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规律,而是简单复制了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成了“低配版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老师和器乐老师也以“专业音乐表演”为尊,不仅促成“用假声唱儿歌”的荒诞,而且辅修一年器乐连一首儿歌旋律都无法演奏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这样的教育又何来“专业”可言?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适宜”,以适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天赋发展倾向的方式来支持学生健康成长。教育不能以知识为中心,而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如果这种理念得以树立,还会出现用假声唱儿歌的情况吗?
“用假声唱儿歌”的症根在大学里的声乐教师。要知道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以及研究生)的就业方向是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所谓“声乐课”,而有“唱游课”。何谓“唱游”?唱歌游戏也。这里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教育观和方法论。在这里,学生成长才是目的,一切学习皆是手段,“唱”当然也只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手段;音乐教师如何组织儿童的歌唱活动,这要从学生最优成长效果来倒推,而绝不是先有一套“高超的歌唱艺术”,再将这套“高超的歌唱艺术”不分青红皂白硬套在所有学生身上。
尤其是我们面前的儿童,他们不像成人那样有自己的主见,受到教师的影响尤其广泛和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优秀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素养。那么,适宜的儿歌教学活动应该如何开展?
这至少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适合儿童的年龄情况,简而言之就是不使用扩大共鸣的假声而是使用活泼的真声。第二,适合儿童的个体情况,在课堂中就是变单一的“歌唱”为综合的“唱游”,有歌唱,有故事,有表演,有语言,有演奏,有律动,有手工,有舞美,让所有的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都有自己丰富的收获。第三,适合儿童的文化背景,了解儿童的地域、社会以及传媒环境,选用儿童感兴趣的儿歌,使用儿童感兴趣的儿歌活动方式,而不是用所谓简单粗暴的“声乐专业”为标准来填鸭,来赶鱼上树或拔苗助长。
不仅是变声期前的儿童歌唱教学要慎用假声,变声期后的歌唱教学其实也是以真声为主。我们可以打开琴房到外面看一看,商店中、广场上、老百姓的歌单里,有多少歌曲是在用假声演唱的?尽皆真声为主,偶尔使用假声也只是作为色彩性的点缀。
其实不仅是“假声”,声乐专业的“强共鸣”也不免不合时宜。我们不妨来听听早已去世的美国“进行曲之王”约翰·菲利普·苏泽(1854-1932)的时代诘问:“有了唱机以后,练声就不那么时髦了。它对国民的嗓子会有什么影响呢?难道国民的嗓子不会变得日常吗?国民的胸腔又怎么样呢?难道它不会缩小吗?”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欢迎扫码管理员微信
↓ 加入音乐周报乐迷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