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我想去叙述一个在历史上没有留过任何痕迹,但是又以陶俑的形式出现的一个个小士兵,他在那个年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秦朝是一个非常恢宏的时代,它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一个开端,秦始皇又有了很大的功绩,但这些功绩到底跟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我想去找一些这样的关联性给观众去解释。
秦国当时因为作为胜利方,所以相对来说*敌数量有记载的是 184 万,但是在那个时代秦人到底又伤亡了多少?其实史记里对秦代伤亡数字记载的寥寥无几,但是我们可以想到在那个时代,任何一场战争就是*敌一千自损八百,很多士兵上了战场是回不来的。所以我们用了一个中箭、折翼的鸽子,表达那个时代无数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每一个折翼掉落的羽毛上都记录了史记中曾经打过的实实在在的战争和伤亡数字。
这个地方做了一个中国的地图和秦国的版图,秦国的版图最上面是秦始皇,下来部分是秦国的历代先君。再下面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文臣、武将比如张仪、王翦、商鞅等等。最下面是大量的用文物编号代替的人形的、陶俑的形象,其实这些人才是秦始皇的想法、文臣武将的战略战术真正意义上的执行者,因为他们的勇往无前,流血牺牲,才会有秦国这样的版图,这就是每一个小小士兵的意义和价值。
文博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对于大部分秦国士兵来说,编号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不会有人记得他们每一个人都做了什么,这个展览也是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中国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离不开底层百姓的努力。
张宁:这个展览其实贯穿的就是小和大的关系,小人物和大人物,小人物就是 6155,名字都没有,大人物就是秦始皇,还有微观与群像的关系,小人物就是只是一个普普通通连名字都没下没留下的特别微小的一个人,但是那个群像就是秦军整体带来的力量感。这个展览也是想表达这些想法,让观众能够在前面去了解两个陶俑的整个内容信息和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细节,他们的武器,整个的知识背景,在最后一个部分能够去了解那个时代微小人物的一些价值和他们的想法。
战争与和平
文博时空:“结语”部分扫二维码后出现的比利时画家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作品《戴圆顶礼帽的男人》,有什么含义?
《戴圆顶礼帽的男人》
张宁:我们运用了很多鸽子的形象,想传递战争与和平的概念。所以想用陶俑和这个和平鸽去做一个设计,在过程中,翻到了比利时画家的这幅画,他刚好是一个被和平鸽挡住脸部的男人的形象。通过这幅画我们想表达在 6155 的心里,他努力的一切可能都是为了穿过他脸的这只鸽子,也就是和平。兵马俑是一种雕塑艺术,我们希望能够利用绘画、音乐等等艺术形式,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所以就在这里选择了向大师致敬。我在展览预展的时候碰见了一个来自比利时的观众,他在这个展览的结尾处非常激动地说,你用了玛格丽特的这个作品,这个手法很好。
文博时空:这里体现出了对于战争和平关系的一种思考。正是因为有了之前的战争,才会得到今天的和平,也就更加凸显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做个有趣的展览
文博时空:为什么选择在展览中使用大量的互动设施?
张宁:我希望观众不止看展,还能够在展厅里边触摸,或者参与到互动活动里边,比如我们做了一个以弓箭为形式的视力表,很多观众通过在展览里视力的测试,就会理解到作为一个弓弩士兵对视力是有要求的。我觉得通过这种行为他们会更加了解士兵,了解那个时代。所以在小小的 200 多个平方的展厅里,我们做了大概 10 个这种互动设施,通过互动打卡的形式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博时空:这些互动设施的使用实际上是把比较学术性的知识,用打卡体验的方式给这个观众留下印象深刻的记忆点。它更多是起到启发他们兴趣的一个功能。
最后请您给展览三个关键词,然后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这三个词。
张宁:第一个词是“有趣的”。我希望我做的这个展览是有趣的,打破以往只能观看文物的情况,观众在这个展览里能够互动、听声音、看视频,能够在心里有所触动。比如展览的整个的色调虽然是以秦俑的这种灰色为主,但是我添加了大量蓝色的、紫色等的饱和度非常高色块,这些也是来自于兵马俑身上的不同的颜色,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一些色彩的冲击力。然后下来就是“接地气的”,我希望我这个展览是观众可以看得懂的,所以文字上用了大白话的叙述方式,“我是谁?我来看看 6155 是谁,他有什么样的经历,他的好兄弟是谁,他们拿什么样的武器,他们干什么样的事情”。最后,我希望这个展览是“有情感的、有温度的”,能够去体现一个微小的颗粒在历史的洪流中它存在过,它是 6155,它有什么样的价值?其实这个展览也是希望去观众能够了解到我们也只是一个微小的颗粒,也不可能或者很难在历史上留下我们的名字,但是我们也要做一件一件的让自己振奋或者有意义的事情。
图片 | 巍岙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