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剧照
稍微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联刘抗曹或者联吴抗曹(叫法不一,意思相同,看从蜀国还是吴国的角度说)对三国形势的重要作用。因为有刘备集团和东吴集团的联合,才会有赤壁之战,曹军才会大败,元气大伤。从此之后,在几十年内,三国谁也灭不了谁,遂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讲清联刘抗曹这段历史,对大家理解三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联刘抗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讨伐刘备,追到了襄阳这个地方。没想到刘军刚过。曹操仍然不肯放过刘备,于是派5000精兵继续追,一直追到长坂坡。刘备恐惧万分,抛妻弃子,急忙逃亡,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来到了汉津,跟关羽会合。之后又跟刘表的长子刘琦及一万余军队,来到了夏口。可以说,刘备集团已经到了最为危险的时刻,若找不到同盟者,结果只有被曹操剿灭。
刘备在无可奈何之下,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吴,希望双方能够合作,共御曹军。结果,刘、孙结成联盟,击退了来势汹汹的曹军。
刘、孙结盟,击败曹军,没有任何争议。
但是,关于在这个过程中,谁起的作用最大,历来却颇受争议。
诸葛亮剧照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然是诸葛亮起的作用最大了,“舌战群儒”,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故事。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演义小说,其真实性是很低的。
因此,要想回答那个问题,还必须得从史料中一探究竟。
按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就跟刘备说了自己的策略,要想夺取天下,必须要跟东吴联合: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诚不可与争锋。”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而诸葛亮出山之后,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刘氏集团最危险的时候,请求出使东吴:
“事急矣,求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 ,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大意就是说,我家刘将军和你孙将军,共同的敌人是曹操。若我们这边垮了,你们东吴就危险了。因为过不了多久,曹军必定会讨伐东吴。所以,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咱两家联合起来,一同抵抗曹军。分,则必败;合,则必胜。如是而已!
孙权听到后,一开始表示犹豫,他说: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诸葛亮听到后,这样说: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孙权听到这句话后,勃然大怒,义愤填膺,当即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表示要出兵抗曹,他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显然,按照《三国志·诸葛亮》的说法,诸葛亮的劝说,对孙刘联盟,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按照《三国志·周瑜传》的说法,结论就不一样了。
周瑜剧照
东吴听到曹操占据荆州,并即将要派水师渡江而下时,将士们恐惧万分。孙权就举行紧急会议,商量该怎么办。结果很多人都说曹军不可敌,投降是上策。只有周瑜不这样想,他认为曹军劳师远征,此其弊一也;水土不服,此其弊二也;后方有患,此其弊三也。况且孙将军神武雄才,江东兵精粮足,若联合刘备,必定能击溃曹军。
孙权听到后,当即表示要跟“曹贼”决一死战,还说:
“君言当击,甚合孤意,此天以君授孤也。”
由此可见,对孙刘结盟,周瑜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按照《三国志·鲁肃传》的说法,结论又不一样--鲁肃对孙刘联盟起到了很大作用。
鲁肃剧照
鲁肃是一个很卓越的政治家,他深谋远虑,早在诸葛亮出使东吴前,他就跟孙权说过,东吴要想统一天下,首先必须要跟刘备集团结成同盟: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还是鲁肃去接见的他。
孙权问群臣对策,很多人都认为,东吴投降曹操,是最好的选择。鲁肃沉默不语。
后来,孙权宣布散会,鲁肃追到了他的住所。孙权立马知道了鲁肃的意思,他握着鲁肃的手,说道:“你有什么话,想要跟我说呢?”
接着,鲁肃就开始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了: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意思很简单,那些群臣和我,投降曹操是可以的,因为他会安排好我们职位,我们该干嘛就干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主公您可不能投降呀,因为您一旦投降的话,曹操无法安排你。
孙权听到鲁肃的话后,如醍醐灌顶,他说道:
“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鲁肃,您说的好呀,那些人太让我失望了,只有您说的话,和我相同。您就是上天赐给我的。
呵呵,同样都是出自《三国志》,说法不一,结论不一。这还真是不同人的传记,不同的说法,写谁的传记,突出谁的贡献。但是不管怎么说,孙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他的“同意”,孙刘联盟,根本就不可能。
其实,孙权早就做好了打算,要跟刘备集团结盟了,“吾计决矣”“甚合孤意”“正与孤同”12个字,就是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