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合集的上一篇我们说过,秦国苦苦等待,终于等来了商鞅这位顶级的辅导老师。随后在秦国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很多,大家之前听得比较多的是从制度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军事等这些方面来进行分类。
本文打算换一个趣味一点的角度来描述,商鞅变法最大的成果,其实就是帮秦国弄成了两样东西:
一个大数据库和一个VIP会员体系。
一、秦国版的大数据库1、分封制的弊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很多国君作战时不能衡量自己的兵力,平时也不知道有多少土地可以利用。
这话啥意思?
就是说国君对于自己国家有多少土地,土地里面有多少是山林湖泽,有多少是可用耕地,这些耕地每年能产多少粮食。
国家有多少人口,其中老人、妇女、孩子的比例是多少,青壮年男子又有多少,打仗的时候能够组成多少兵力等等这些,其实心里全都没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低级错误?
因为这就是商周以来分封制的普遍现象。
在分封制里,是天子管诸侯、诸侯管大夫、大夫再往下管。
这个等级金字塔中,上面一级只能管直接下级,跳着来不行。
比如周天子有事想直接吩咐某位大夫去办,对不起,不行。大夫只听诸侯的命令,你周天子管不着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下属的下属,不是我的下属”。
分封制是金字塔型
这种上下级管理是没有太多约束力的,各诸侯要做的就是给周天子纳贡,参加一下重大祭祀活动,定期去觐见一下周天子,连汇报工作都算不上。
这就好比一家大公司,各个部门独立运营、独立核算,账本抓在自己手上。CEO每周只能拉着各部门总监开个碰头会,至于每个部门有哪些员工,细账是怎么走的,CEO一概见不着。
某一天,公司要组织开年会,让CEO牵头负责。你说CEO上哪儿知道整个公司账面上有多少现金可用,又能抽调多少员工参与活动筹备呢?他恐怕连个活动预算都整不明白。
这就是春秋战国很多国君遇到的窘境:
我只能管到卿大夫这一层,再往下的账本我见不着哇!
更重要的是,下面的小弟一旦实力超过老大哥,就会想着给自己换个办公室坐坐。春秋的晋国那么强,不也被下面的三个部门总监给分了么?
所以商鞅的态度很明确: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存在了,必须要建立秦国的大数据库。所有数据都要对国君透明,谁也别想藏着掖着。
那这个大数据库里面主要有哪些数据呢?
人口和土地!
这两样资源是衡量农业国家是否强盛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那个推导公式吗?
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粮食---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士兵。
这个公式在古代农业社会一直都成立。
商鞅: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了
2、商鞅建立大数据库目标有了,下一步就是具体如何去做,我们来看看商鞅用了哪些办法来实现:
第一、推行县制
如果按照之前的分封制,秦孝公将土地分封给下面的大臣,那么封出去的土地基本上就和国君没关系了。
商鞅表示这不行,老规矩要改,以后就没有分封这回事了。
在他的规划下,秦国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县,由国君直接管理。
县里面官吏的任免,由国君审批。
县里面发生的大小事情,都要向国君汇报。
如此一来,就把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给收了回来,不会再出现CEO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了。
这个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改变,商鞅直接将商周一千年以来的行政架构给重塑了。从此以后,不再存在一层一层的金字塔结构,国君的意志和命令可以顺着这一套新的架构传达到最基层。
由于这时候秦国的面积还不大,所以设立的是“县”。等到后来疆域变得越来越大,在“县”以上又多了一层“郡”。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影响了之后两千多年的“郡县制”。
秦始皇之所以敢在平定六国后,毅然决然地推行郡县制,正是因为商鞅早已经在关中大地上成功推行了一百多年。
郡县制的推行让秦王的掌控力极大增强
第二、建立户籍 小家庭制度户籍制度并不是商鞅所发明,从商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主要是用于人口的粗略统计和相关税赋的征收。
商鞅在以前的基础上,将户籍制度进行了精细化的升级。
首先是拆散大家族的居住方式。那时候秦国很多百姓按照宗族的血缘关系住在一起,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
这些人有饭一起吃、有事一起抗、有架一起打,是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
商鞅规定,男子成年之后,应当要分开居住。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两个成年男子,那么赋税就要加倍。
《史记·商君列传》: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一是可以将大家族变成小家庭,形成后来“五口之家”的小农经济。
二是增加户口数量,从秦代开始,有一些税赋是按照户口来征收的。户数越多,能够收上来的税赋就越多。
在商鞅的努力下,集体宿舍改成了单元房,一家一个户口本。而且会实时更新,有人出生就增加户口,有人去世就取消户口。
同时为了加强管理,配套的“什伍连坐法”也火热出炉。将五户人家编成一“伍”,两伍编成一“什”。如果其中一家犯了事,其他人应该告发,否则就要跟着一起受罚。
这招其实很吓人,秦国老百姓平常过日子都要战战兢兢的,生怕哪一天稀里糊涂地跟着倒霉。这也是后人对商鞅和秦国口诛笔伐的重要吐槽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