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也不是很广。在河南安阳殷墟的百家姓墙上,讲述了华夏先人对于“姓”和“氏”的图解。姓,代表着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同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由两个象形字“女”和“生”组成,意为女子所生,生而有姓。
氏则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的宗族系统称号,应当起源于父系氏族的原始社会。“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可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即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义。
如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五帝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先祖契、周族的先祖农神后稷、秦族的先祖伯益等,都是黄帝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