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的三大目标,宏观调控法律手段的例子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9 08:47:14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新华财经北京5月18日电(记者 陈伶娜)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会议再次强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出了“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等表述。专家认为,相关表述表明了政府对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信心,也意味着我国宏观政策总量调控或加大力度,以更加积极的需求管理政策来扩大内需。

政府对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有信心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这句表述的内涵很丰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尽管具体的目标任务还需看“两会”的相关表述,当前疫情防控仍未结束,“两会”可能对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主要任务做出必要的明确。但目前来看,在重大疫情冲击之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巨大,政府对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还是充满信心的,也表明了中国政府面对前所未有困难时的勇气和担当。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苏剑指出,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今年下一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定位,把今年的经济工作放在“两个一百年”经济发展目标、两个“翻一番”、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样的大框架中。今年的确是很特别的一年,以前制定的很多中长期目标都在今年最后收官,所以在经济增速方面不容易让步。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也建议过不设经济增速目标,但也建议,如果非要设经济增速目标的话,可以定适中点。据测算,今年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速(即没有政府刺激政策的情况下的增速)在1%左右,要实现5.5%的目标困难很大,因此,如果非要设定目标,建议可以设在3%左右,在今年全球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能实现这样的增速,已经非常令人鼓舞了。

此外,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建议,GDP预期增长目标可设定为一个大区间,如3%-5%。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全年GDP增速低于5%,只要就业、物价和杠杆率稳定,“三大攻坚战”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他方面进展良好,就不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 对稳增长仍有要求

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据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收集的大数据表明,我国结构性失业可能较为严重,主要出现在低端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外需减少可能会导致失业率进一步上升。

苏剑表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一直是宏观调控的三个主要目标,只不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经济形势下侧重点不同。在今年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经营不佳,导致失业问题凸显,保就业就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保就业的核心还是稳增长,没有经济增长,就很难保就业。

张立群也认为,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工作还是要围绕着民生保障和改善来进行,而就业是民生之本,所以要抓住“就业优先”这一个关键点来开展各个方面的工作。就业情况与经济增长速度有紧密联系,和企业的生存发展状态紧密联系。当前,我国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可带来20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因此,保就业目标也内在地要求让绝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处于较好的发展运行状态,从宏观上来看,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率,来保障充分就业。“就业优先”的目标决定了我国经济要有质的稳定提高,但也必须要有量的合理增长。

宏观政策总量调控或加大力度 着力扩大内需

会议提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对此,张立群认为,“六稳”和“六保”是一个底线和大局。在“稳”的基础上也要积极求进,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这个基础上,趁势而上、化危为机,通过扩大内需,通过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显著加大,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也要努力开启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新增长周期。

张立群认为,相关会议表述也表明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总量调控方面可能会下更大的力气,把供求关系协调好,解决长期存在的需求不足的矛盾,解决企业订单不足的矛盾,从微观上恢复企业良好的生产经营状态,从宏观上来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均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宏观总量政策在未来的宏观经济运行当中会更多地发挥作用,逆周期宏观政策的调节力度会显著加大。

“宏观经济总量调控政策的着力点是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上”,张立群指出,包括进一步恢复国内消费市场,通过保就业、稳收入来提高居民的消费购买能力等,也包括了大力提振投资,以此来增加企业的有效订单,支持企业生产的全面恢复和好转。

张立群认为,在保市场主体方面,现在作为市场主体的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最突出的困难就是需求不足、订单不足。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也显示,工业增加值已经恢复正增长,但是投资、消费仍处于负增长。所以,供给和需求的恢复是不同步的。这种矛盾随着进一步的复工复产,可能会进一步地显现出来。所以,在保市场主体方面,除了减税降费、贷款延期等政策,最重要的是恢复其造血机能,让企业能够自己挣到钱,而这首先就要求企业在订单和销售有所保障。因此,目前全面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的各项任务,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宏观政策方面,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苏剑也认为,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还是需要积极的需求管理政策来扩大内需,这些在这次会议中也都提到了。

此外,苏剑建议,还应采取一些辅助性的保就业政策。首先,可以放松对市场的管制。比如成都允许摆地摊,两个月增加了8万个就业;其次,可以放松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鼓励劳动力跨行业、跨区域流动,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劳动力和就业岗位的匹配,提振就业;第三,可以给企业雇佣补贴,鼓励企业增加用工;第四,政府可以开展一些公共项目。

在政策着力点方面,苏剑还建议,加强对民营企业支持、保障民生;尽快落实稳外资、稳外贸政策措施;聚焦“新基建”领域,精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通过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创新融资模式等方式保障资金来源,调动多方积极性,同时谨防“新基建”投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积极又谨慎稳妥地推进“新基建”建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