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雨天带来的凉爽已经过去,燥热的暑天终于在8月初到来。伏天的太阳晒得如同火烤,“知了”可能也被晒蔫儿了,烈日下的蝉鸣也显得绵软灼热,但依旧坚韧执着。
“伏了伏了”
一到傍晚开始,喧闹而高亢嘹亮的蝉鸣声便不绝于耳。这几天晚上月光溶溶,一天半夜醒来,睡眼朦胧时分还是听到高高低低、抑扬顿挫的鸣叫声,是“伏了”在叫,索性起来走到院子里,看着远处月光下影影绰绰的树木,蝉鸣就是从那些大树的枝条上发出来的。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本地的蝉从外观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个头较大眼睛也较大,本地称为“麻唧了”(这是读音,实际上写作“马蝍蟟”),它只会一直发出固定的音调“唧唧声”,另一种体形娇小,大约相当于前者的1/3,这种蝉本地称为叫“伏了”,它的叫声抑扬顿挫,仔细听类似于“伏天了”的声音,并由此得名“伏了”。所有会叫的蝉都是雄蝉,记得小时候小伙伴们捉到了不会叫的蝉,就会说这个“马蝍蟟”是哑巴,其实那是个雌蝉,雌蝉都是不会鸣叫的。
皓月当空,偶有白云飘过,过了一会,等眼睛适应了,感觉这夜晚犹如黄昏或黎明,近处躲在树上的蝉似乎都能看见。寂静的夜晚和着蝉鸣,挺热闹也挺幽静,有点“鸟鸣山更幽”的意思。这些蝉还真挺有意思,白天时“马蝍蟟”和“伏了”共鸣,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就只有“伏了”的叫声了, 造物主真奇妙,如果深夜鸣叫的是“马蝍蟟”,那就太破坏美感了,只有“伏了”的这种一高一低的节奏感才能如“升级版的摇篮曲”一样助眠。
羽化成蝉
听着这“歌声”偶然间想到,这些蝉白天夜晚,叫来叫去,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非要鸣叫呢?当然从生物学上讲一定有原因,比如吸引雌蝉来繁衍后代。这当然是意义,而且还是很重要的意义,要知道很多鸟类尤其花喜鹊是很喜欢拿蝉当零食的,这样看来雄蝉为了延续子嗣,竟然冒着暴露自己位置的生命风险而鸣叫不已,其勇气可嘉,令人钦佩。
这算是本能吧,可以讲所有生命乃至生物的本能都是为了延续后代。
倏然间想到一点本能之外的东西。很早以前就听说,后来看书得到确认,雌蝉产卵以后,从若虫(蝉的宝宝)到最后一次脱壳变成蝉在树上“高歌”,需要在地下黑暗的土壤里蛰伏生活几年到十几年不等,据说最长的一种要17年,而羽化成蝉后的生命只有两个月。
短到几年,长到17年的“黑暗地狱”里的苦苦修行般地等待,才能得到酷暑里两个月的一鸣冲天、展翅高飞,这样夜以继日、分秒必争的鸣叫不正是为绽放无比宝贵的生命而竭尽全力吗?!
蝉鸣高歌
是的,鸣叫,绽放,不顾一切地鸣叫,竭尽全力地绽放,包括生物本能的繁衍,都是对夏日时光最好的珍惜和诠释。蝉犹如此,人何以堪?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蝉不会思考,也不会问这些,更不会告诉你 ,“子非鱼”抑或“子非蝉”的辩论就大可不必了,蝉已经在用高亢嘹亮、抑扬顿挫的歌声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地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