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在清朝开始逐步形成。清初,昆曲与京腔在京城盛行。到乾隆中叶,京腔逐渐兴盛,并取代了逐渐衰落的昆曲在京城舞台的地位。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以其俊美的扮相、甜润的嗓音、委婉的唱腔一举轰动京城。从此,京腔也走向衰落,各京腔名班纷纷入秦腔班演出。然而,仅仅5年后,魏长生便被清廷以“表演有伤风化”逐出了京城。秦腔班自此停止了在京的演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开始落脚京城。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台春台四家最为有名,有“四大徽班”之称。徽班流动性强,在各地吸收了不同剧种的表演艺术,除唱徽调外,也兼用昆腔、梆子腔、四平调等。吸收了各家之长的徽班,上演剧目丰富、阵容齐整,深受京城人士喜爱。一直萎靡不振的秦腔艺人纷纷搭入徽班,秦、徽两腔的融合由此开始。徽班还致力于将秦腔与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合并,同时继承昆曲的舞台艺术,使徽戏在京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乾隆末年,汉剧进京加入了徽班。汉剧的融入使得徽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也更趋近京音,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道光至咸丰年间,徽戏、秦腔、汉调、昆曲与京腔的融合达到成熟,形成了曲调、板式均超越徽、秦、汉三剧的新剧种,京剧由此诞生。此后,京剧名家辈出。晚清工笔写真作品《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中描绘的13位享有盛名的京剧演员就诞生在这个时期,算是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进入宫廷演出始于咸丰十年(1861年)。到光绪年间,京剧演员不仅入宫演出,还在宫中向太监们传授京剧技艺。慈禧太后极爱京剧,带动京剧日渐繁荣。京城各戏园日日皆有京剧演出,京剧名家也频繁入宫献艺。京剧从此在京城内独领风*。
民国以后,京剧演员大量涌现,京剧达到鼎盛时期。“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及众多京剧流派均诞生于此时。京剧发展到今天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