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的危害怎么远离,塑化剂的危害是怎么发现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30 05:29:21

塑化剂的危害怎么远离,塑化剂的危害是怎么发现(1)

5月30日晚上,庆祝建校118周年相辉校庆系列学术报告第二十八场在相辉堂南堂举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厉曙光带来以《“塑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防制建议》为题的学术报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罗力主持报告会。

塑料中的 “塑化剂”已污染空气、水、食品等环境,并由此暴露于人群而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厉曙光介绍了食品中“塑化剂”的污染情况,细胞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对相关人群的暴露现状以及相关的防制建议等,将他对“塑化剂”24年的研究结果作了总结汇报。

“无处不在”的塑化剂

塑化剂是什么?“它的学名是‘酞酸酯类增塑剂’,” 厉曙光介绍,“在2011年台湾‘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后进入公众视野,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生产量大、应用面广的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塑化剂是一类重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主要用作塑料的增塑剂和软化剂,也可用作农药载体,驱虫剂、化妆品、香味品、润滑剂和去泡剂的生产原料。

塑化剂的危害怎么远离,塑化剂的危害是怎么发现(2)

早在24年前,厉曙光便敏锐地观察到生活中塑化剂“无处不在”的踪迹,带领课题组开展深入研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塑化剂在食品包装、个人护理及医疗用品3个方面的影响,用大量的实验和精确的数据,让塑化剂“无处遁形”。

糖糕、油煎包、香肠、奶茶、关东煮,这些美食日常可见。但如果用塑料袋包装,塑料袋中的塑化剂产生“迁移污染”,食品中的塑化剂含量就会成倍增长,尤其是热和油脂食品。厉曙光课题组也从矿泉水、果汁饮料、茶饮料等塑料包装的饮品中,发现了塑化剂阳性较高的检出率。

化妆水、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中的塑化剂含量,同样不容小觑。另外,厉曙光2006年对420名大学生血清中塑化剂含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体内塑化剂含量是男性的近6倍。化妆品中的塑化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罪魁祸首”。

临床上使用的医疗用品也可能成为塑化剂污染的“元凶”。根据厉曙光的研究,维持性血透患者血清中的塑化剂含量明显高于普通人。这是因为透析过程中,输液管的塑化剂迁移到了人体血液当中。

塑化剂的危害怎么远离,塑化剂的危害是怎么发现(3)

防制塑化剂,保护人体健康

“我们学医,做研究,目的是阐明某一事物对人体有没有危害,假如有的话,怎么降低它的危害。要用研究来保护人群,这是我们的责任。”厉曙光道出了24年深入研究“塑化剂”的初心。

塑化剂的危害怎么远离,塑化剂的危害是怎么发现(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