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有一篇著名的作品《最后一课》,讲述了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洛林被割让给德国,当地的学校被禁止学习法语。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的作品,通过法语调动了法国人民在战败后的民族感情。但是有人提出都德的文章中所言不实,因为阿尔萨斯-洛林有很多说德语的人,当地人民对法国并没有那么强的归属感。那么,历史的事实到底是怎样呢?
一、普法战争前的阿尔萨斯-洛林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长期以来都是法国和德国竞争的焦点。法国一直试图达到并保持其所谓的“自然疆界”,即西南部边界是比利牛斯山脉,东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东北部是莱茵河。这种战略主张使得法国逐步吞并了莱茵河以西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
17世纪,法国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统治下逐步征服了现在的阿尔萨斯地区,而洛林地区从16世纪的亨利二世至18世纪的路易十五统治期间也逐步落入法国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也的确可以说是法国人从德意志手中夺取的。尽管如此,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在法国历史上还是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圣女贞德便是一位出身于洛林地区的农村少女。然而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对法国产生真正归宿感的还是法国大革命。
圣女贞德的雕像
1789年,震惊欧洲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法国人民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向旧制度发起了冲击。为了将这次革命扼*在摇篮里,欧洲其他各国的封建君主均发兵入侵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军入侵法国东北边界,他们一路烧*抢掠,引发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阿尔萨斯-洛林在地理上靠近奥普两国,因此深受其害,哪怕当地说德语的居民也未能幸免。
在政府的号召下,法国人民纷纷拿起武器与敌人作战,阿尔萨斯-洛林人保卫自己的家乡,也纷纷参加了国民卫队与外敌英勇作战。法国国歌《马赛曲》原本的名字是《莱茵军团军歌》,这首歌最早便是唱响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瓦尔密大捷后,普奥联军被赶出了法国。在这场挽救了法国大革命的关键战役中,法军指挥官、阿尔萨斯人凯勒曼功不可没,他麾下的部队主要以阿尔萨斯-洛林人构成。这支军队后来演变为德意志军团,成为拿破仑在德意志地区南征北战的中流砥柱。由于普奥两国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恨之入骨,因此在1814年反法同盟入侵法国后,阿尔萨斯-洛林再一次遭到劫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