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叶、尤、冼、邓、五姓同宗渊源
沈、叶、尤三姓同宗,究为何故?身为沈、叶、尤子孙,不可不知。为认识根本!
简介五姓之来源:让宗亲们了解本身姓氏之由来。(据道村沈氏宗祠记述:秦始皇执政期间,有沈汭,为黄河直隶上谷都东恒县人(32世祖秉贤公长次二子有迁直隶的记述,今属河北省正定县)沈汭文韬武略,事因荆轲刺秦皇受株连,因举家一族改为冼姓及别姓,南迁避祸,故有沈、冼、莫、叶同亲之历史渊源。
(一)沈氏由周朝大封诸侯国而因国得氏沈氏来源: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子聃季(一作晡季或季载)的后代。晡季为周成王叔父,周武王之胞兄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武王另三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不服,纣王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平定。聃季在平叛中有功。被封于沈国(又称聃国,在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公元前506年,沈国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有的姓冉。
(二)叶氏因春秋沈诸梁封于叶省而改姓
叶氏主要来源:
沈尹戌任楚国左司马时,曾借助民众力量*死了佞臣费无极。后来在与吴军的战斗中阵亡,楚昭王(公元前515~489年在位)便封其子沈诸梁于叶(今河南省叶县旧城),人称叶公。叶公,字子高,世为楚国大夫,其后人便以“叶”为氏。
叶氏望族出自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地区。
(三)尤氏由沈氏在五代因避讳改姓而来
尤氏由沈氏分出,因避讳改姓。唐末五代时(梁、唐、晋、汉、周)闽国的建立者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跟随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王潮死后,继其兄之位任威武节度使,并占领福建全境。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太祖封他为闽王。闽地沈氏人家为了避王审知的名讳(闽语“审”与“沈”音同),便去水字旁改为尤氏。
尤氏望族出自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乌程(今浙江省吴兴县南)。相当于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地区。
(四)冼氏由沈汭在秦时避难改姓而来
沈汭,字扩子,直隶上谷郡东垣县沈家集人。(秦时之东垣县,汉代改为真定,为真定国治地;宋、金以后又改为真定府治,故城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南。)原是沈国姬聃之苗裔,战国末年,传至沈汭这一代,父母早丧,战乱频仍。燕赵诸地,烽烟处处,沈家集亦遭兵燹波及,庐舍成墟。因此沈汭童年时代,寄住于外祖父赵怀德家。赵怀德有一位堂侄赵佗,生得脸如古铜,手长过膝,两耳垂肩,为人聪明绝伦,年纪长于沈汭几岁,两人一见如故,订为莫逆之交。后来年事稍长,沈汭别过外祖,返回沈家集祖居,躬耕陇亩,重整家园。因为地广人稀,农产丰足,遂成小康。沈汭从小天资聪慧,善击剑,喜读书,且生性任侠好义,锄强济困,专打不平,更乐于为地方排难解纷。沈汭家业虽非富有,但门下食客不少,在上谷郡一带,英名远播,人们替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小孟尝——沈汭”。
沈汭早年曾拜在当地一位宿儒蔡文达门下,攻读经史,后来又礼聘一位当代武林怪杰“云中子”为师父,平日习文练武,孜孜不倦,到了25岁,文韬武略无所不精。当时强秦压境,燕国岌岌可危,沈汭虽然是一个爱国志士,可是自忖其个人力量有限,难挽狂澜,决定暂时隐居家园,以待时机。但对于维持地方秩序安甯,极为努力,因之甚得乡民敬重。
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不久,定都咸阳。初时划定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则增至四十八郡,每郡所辖县份不一,尽收天下兵器,铸造十二金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沈汭祖籍直隶上谷东垣,该处正在燕赵之交,四方文人侠士往来探访沈汭者,多从水路而来,因该处流域沿河治安良好,乃沈汭平时努力维持,战乱频仍的时候,此河犹保甯静现状。乡人均感沈汭之功,遂称该流域为“汭河”,以为永久纪念。
一日,沈汭在后园亭子裏宴客,喝了几杯之后,酒酣耳热,举目有山河之异。他缅怀往事,感念亡国之痛。其中有一燕人,姓高名渐离,忆友伤时,悲愤无已,乃霍然抱筑起舞,高歌荆轲《易水上》词一阕。原来高渐离过去曾与荆轲友善,常偕饮于燕市,二人击筑高歌,旁若无人。后荆轲徇燕国太子丹之请,冒死前往行刺秦皇,讵料行刺不遂,被戮。秦皇大怒,诏令王翦领兵灭燕,并严令捉拿荆轲生前友好。高渐离获知事情不妙,乃遁迹东垣,作沈氏门下食客,沈汭知其来意,遂优待之。高渐离在沈家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到了京都咸阳,以击筑技艺高超,得获秦始皇接见。高以为有机可乘,乃预将毒铅暗置筑中,进扑始皇不中,高反被*。秦廷知高此举必有预谋,遂下令追查。迨后查知高曾住沈汭家很久,与沈汭密谈多时,沈汭于是犯有主谋嫌疑。幸东垣县令王国恩,早岁与沈汭结为拜把兄弟,乃即遣人通知他离家暂避,并将案情掩过。这时,秦皇命蒙恬的部将周干城协同新任南海郡尉任嚣,率领步卒5万,征集中原百姓50万,移驻南方,开发边陲,寓兵于垦,同时戍守五岭。新任南海郡之龙川县令赵佗,原是沈汭童年挚友,亦准备随同大队前往接任。沈汭知赵佗不日要走马上任到龙川县去,思量如果能够随同大队前往,总比匿居燕地为好。
主意既定,即往见赵佗,将本意说出。赵佗听了沈汭之言后,曰:“不成,沈汭正是朝廷要捉之人,如发现同行,岂不误事?”沈曰:“可以将沈字减去右边一勾,左边一点,中间加一画,变成‘冼’字。如此一改,只要你肯通融,不就可以了吗?”沈汭说完之后,即执笔将“冼”字写出。赵佗于是答允沈汭照此改名换姓方法,混入移民队中。沈汭后来到大庾岭之南,在“珠玑巷”落籍,成为岭南冼氏门族始祖。沈汭在岭南“珠玑巷”落籍4年之后,始皇死,天下纷乱,同时南海郡尉任嚣亦死。龙川县令赵佗兼行南海尉事未几,自称南越武帝。
沈汭长子冼孟程,少好读书,一如其父。曾撰历代兵法一帙,名为《行军择要》,当时武士竞传之,甚有声誉。南越武帝(赵佗)闻其名,且知系好友沈汭长子,辟为长沙界守御。迨后汉高祖派陆贾劝服赵佗归汉,立佗为南越王,佗以冼孟程守御长沙界有功,擢为南海水军副都督,并任其子冼好谋为横浦令。
冼好谋,字奉朝,少有大志,汉高祖十二年,南越王赵佗任其为横浦令,至孝惠帝七年,迁宿卫都尉。此时汉高祖已崩。吕后弄权,赵佗复称南越武帝,吕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发兵击佗,佗命冼好谋领兵二万御之,未及战,汉兵因不服水土,疲不能逾岭,遂退。诸部曲欲追之,冼好谋止之曰:“汉兵势大,九州归其七八,今其不服水土而退,乃越地生灵之万幸,若再追之,恐贻越之后忧,且自相保,待筹谋得宜,兵精粮足,自有另议。”遂奏捷于佗。佗问战状,其部下以好谋不追对。佗曰:“不意此后生有此奇见,真万全之计也。”即拜好谋为左部龙标大将军。
汉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沈汭已是91岁了,他临终的时候,把当年改姓的情形说出,并嘱后人勿与沈氏通婚。自是冼族子孙繁衍于岭南,亦有分居于广西者,以镇南关内冼村为最显著,俨然一都会也。冼氏以广东为大,居广东者为南海冼氏。
至晋朝忠义公而望族益著,此时距离冼氏开族时间已631年。忠义公冼劲,字元吉,号景忠,南海人,自幼读书尚节操,为广州中兵参军。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十月,卢循起事围困广州,冼劲率扬威兵500人出战,城陷被执。卢循欲释而用之,冼劲不屈,遂遇害。刺史吴隐之上奏其事,义熙中追赠始兴太守曲江县侯,谥忠义。郡人思其德,崇祀乡贤祠。清《志》广东人物咸推冼劲功绩,故世称南海冼族,位居岭南人物一流。
(五)邓氏由沈禹改姓而来
据邓达族谱中记载,季载公四十五世孙讳训、训生曼、曼生禹,禹为赣州新野邓氏开基始祖。
综上所述,无论是由封子爵国或为避讳而改姓,沈、叶、尤、冼、邓、五姓,均属血缘同宗,应是一家。(本文节录自《华夏姓氏趣谈》)
注:应是沈、叶、尤、冼、邓五姓都是季载公之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