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平平看来,《战上海》的拍摄具有大历史观下的特殊意义。20世纪的中国,最重要的三件大事莫过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在龙平平过往的作品中,《觉醒年代》反映建党的伟大历程,与上海合作的《历史转折中的*》反映改革开放。而新中国建立的这段历史,于他个人是空白。从更大范围的影视创作来看,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大城市、在建立新生政权后巩固政权的,同样需要一部典型作品,通过反映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走向建设、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能力和作为,有力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大主题,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战上海’是我党在执政初期的考验中反应最明显、斗争最激烈、困难特别多的战场。”龙平平说,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战上海”中交出的答卷,不仅有历史意义,还有现实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如何应对风险挑战,如何在已经取得了各项伟大胜利的基础上继续奋斗新征程,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历史真实结合艺术真实,生动勾勒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和为民情怀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重大革命题材的创作遵循。历史的刚性框架下,怎样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鲜活的人,打开艺术的创作空间,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起来,这对于一部志在锻造精品、攀登文艺高峰的作品,至关重要。
2018年12月,图书《战上海》出版;翌年10月,电视剧进入剧本创作阶段。“纪实文学为我们提供了起点,而从详实的历史资料到一个能让观众代入情感的影视故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秦溱说,相关影视创作的空白,为“战上海”提供了观众层面的新鲜感,“但相比一桩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战上海’一年多的进程中,既有‘破坏一个旧世界’的战斗,也有‘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奋斗。我们需要在讲清历史来龙去脉的同时,言简意赅又有效果地把故事呈现出来”。
反复推演后,《战上海》的剧本确立了架构。依据历史脉络,电视剧将展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丹阳整训、“瓷器店里打老鼠”的上海战役;更将着眼于上海解放第一年共产党人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人物关系方面,《战上海》结构为三层,高希希用战略、战术、战士来形容。战略层,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陈云为代表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战术层,是以陈毅和*为代表的上海市和华东局的领导干部,把党中央决策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战士层,讲述解放军战士、普通群众的故事,也回望民主人士黄炎培、民族资本家荣毅仁以及文艺界人士梅兰芳、周信芳、赵丹、白杨等,相信共产党、选择共产党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