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号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句号什么时候放在引号里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30 19:50:34

|

从这副对联也可以看出,即使对于短联,规定上下联末尾一律分别用分号和句号,也是片面不周的。

上联末尾标点的问题就先说到这里。

再看《联律通则》前言里的错误:片面地说对联是两行字。

对联的文字可长可短,以短联为主。而多数短联,一般单边是5—11字,一行里能写下,上下联两边当然就是两行子,两行字。所以,有人说对联是“两行字”,有一本书就叫《两行字的艺术:楹联的欣赏与创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两行字”的说法,对于单边能在一行里写下的较长联,还有短到单边只有一字的极短联,也都是适用的。

大概正因为如此,《通则》才在前言里把对联界定为“两行”文字。

但是,当对联长到单边一行子写不下时,仍说它们是两行字就不准确了。比如上述“何仙姑楹联”前四等奖中的四副长联,还有单边长达90字的昆明大观楼联,都不是“两行字”,而是“两段字”了。据说,史上最长的对联是四川江津的临江楼联,单边806字,全联1612字。这就更不是“两行字”,而是“两段字”、“两段文”甚至“两篇文”了。

可是,咱们看新《联律通则》的前言是怎么说的。它说:“对联是两行对仗且意联的文字所组成的独立文体”。这里所包含的一个基本界定是:对联由两行文字组成。注意,原文里的“两行”没加引号,是实打实的叙述,不能当作以两行代替2n行的修辞手法。

句号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句号什么时候放在引号里(9)

|

这不是明摆着以偏概全吗?要是硬抬杠的话,按照《通则》前言的上述基本界定,“何仙姑楹联”各等奖中的长联,当然还有昆明大观楼联、江津临江楼联等长联,就都不能算作对联,因为它们都太长,两行里写不下,因而不是“两行”文字。

《通则》的问题,咱们就只说“两行字”这一个。当年2008版《通则》公布后,就有一些学者指出其有诸多问题。其中进行最系统审视和批评的文章,可能要算余德泉《中华对联通论》中的专章《关于〈联律通则〉》。16年后修订出来的最新版《通则》,当然已有很大改进,但仍然很快有人指出其缺点甚至错误。不过,对于最新版《通则》前言里新增的关于对联的定义,包括其中“两行”文字的界定,似乎还未见有人论及。

句号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句号什么时候放在引号里(10)

|

最后说说前文里一个未及讨论彻底的问题:在文章中间引述长联且需要上下联连在一起接排时,用什么标点作上联与下联之间的分隔标志?

咱们知道正如前述,一些短联是在上联末用分号,这当然可以。但是长联呢?前述已指出,长联不能在上联末尾用分号,而用句号接排时既起不到分隔作用,反而有可能更使界限模糊。

有人可能会想到一个办法:长联上下联接排时,上联后下联前留一字空格。这当然可以。只是,空格在视觉上不够明显,也较难控制在文本中的宽度和保持各处空格宽度一致。

我的回答是:长联上下联之间,叠用双分隔号(//)。这个想法来自诗歌里诗行接排时,用分隔号(单分隔号)分隔诗行。

这个办法还可以兼容到短联。对于上联末尾应该用问号或叹号的短联来说,叠用分隔号作分隔标志尤其合适。

比如上面说的石达开这副对联,就可以排成这个样子:“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如果允许把竖直线(|)作为分隔号的另一种形式,使跟正斜线(/)分隔号具有一样的合法地位,那么,叠用双竖直线(||)来分隔上联与下联,就更醒目,也更能表达上下联对仗的关系了。竖直线(|)目前尚不是合法的标点符号,而仅仅作为分隔符号在字词典中使用。

想问问中国楹联学会:不知本文的提问和意见如何?

,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