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李朝德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意思是说不要在别人见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不要因为事情细小琐碎就不拘小节。君子要慎独,即使一个人独处、没有人注意,也要谨言慎行。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之人,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慎重行事,不自我麻痹;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不随口妄言。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是心安。一个人独处时,如果也能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就可以问心无愧,获得真正的安宁宽慰和快乐富足。正如曾国藩教导子弟的那样,“慎独则心安”“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慎独的品质难能可贵,并非难在利益取舍,而是难在信念觉悟。清代有个名叫叶存仁的官员,从政30余年,甘于淡泊,从不苟取。有次在离任升迁之际,僚属们派船为他送行,但送行的船只却迟迟不发,直到夜半时分,才见一叶小舟划来。原来,僚属们为叶存仁准备了礼品,为避人耳目,特意在深夜送来。叶存仁见状将礼品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相赠:“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叶存仁所谓的“畏己知”,既是一种信念和觉悟,也是一种无愧于心的追求。
朱熹讲,“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表面的、内在的、明显的、隐蔽的,无一不需要谨慎小心、意念诚实。历史上,无论是东汉“四知太守”杨震,还是元代“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许衡,这些人都是老老实实面对良知、清清白白面对自己、坦坦荡荡面对世界,用一颗光明坦荡之心,成就了高贵的人格。
最隐蔽的地方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细微的东西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不要以为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就可以随心所欲,更不要让私欲杂念侵扰内心。独自一人时也应谨言慎行、自重自爱,融纪法戒尺、规矩戒尺、道德戒尺于心中,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污垢、常掏灵魂旮旯,不断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面前不动摇,诱惑面前不贪恋,始终保持纯真本性。
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就好像“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样,当处在无人管束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放松甚至是放纵心理。而“慎独”就好比是一面盾牌,能帮助我们抵御诱惑、避开陷阱,使我们内心清爽、外形昂然。在人生这场旅途中,慎独的要求一刻都不能松,无论何时何地都需坚守原则,恪守道义,严格自律,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李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