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亲友如相问亲友可能会问什么,就说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31 13:17:24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名句,但辛渐回洛阳时亲友会问些啥?王昌龄对好友们剖心相告想要澄清的又是什么呢?

公元742年,晨曦未退,京口渡就早早的繁忙起来,穿梭于长江两岸的渡船川流不息,江对面就是日后被王安石写红了的瓜州渡,一对好友在镇江南岸渡口执手流泪,不愿离去

这两人其中之一是辛渐,他正要渡长江北上扬州,目的地是帝国行政中心洛阳,而好基友中的另一个则是已名满天下的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是个好交朋友的人,盛唐的诗人,朋友圈文化盛行,而王昌龄正是其中的风云人物。此时他的官职是江宁丞,相当于南京市委二把手那种位置,这次他为送好友,一直从南京送到了镇江。甚至还觉得不够,又是芙蓉楼夜宴,又是清早渡口送别,一个方面王昌龄对朋友确实不错,另一方面他也是有千言万语想向朋友表达,借朋友之口表明自己的心迹。

从29岁中进士到现在,王昌龄已经在官场上数次沉浮了,前几年甚至还被贬到岭南。王昌龄是个学霸,进士及第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本身人缘又好,按说应该前程一片光明的,但王昌龄有几个致命的性格问题使他一直与官场并不那么相融,第一是心直口快,被贬岭南那次正是因为对李林甫扳倒张九龄不满而被李党针对。第二是不拘小节,得罪了不少人又不拘小节,那不等于把小辫送别人手里么?所以现在正是王昌龄在官场傍声四起的时候,他被迁任江宁丞时,就因为不满,故意在洛阳呆了一年多不上任,后来被人催,又拖拖拉拉的在太湖、浙江一带四处游玩,消极怠工。都不用政敌动手,王昌龄自己就把官声搞得“晚途不谨小节,傍议沸腾”旧唐书中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所以,他送辛渐想说的是:洛阳亲友要是问起来,你就说,我还是那个我,我不干事只是用行为艺术抗议压迫,抗议奸臣当道。

性格决定命运,六年后,王昌龄又被贬了,这次迁任龙标尉,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现在湖南省怀化市市委三把手

怀化地处湘西山区,当时偏得不能再偏了,李白知道后写给王昌龄的诗安慰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估计王昌龄收到后应该是更愁了。

公元755年12月,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王昌龄同学又搞行为艺术,居然脱离工作岗位,回老家去了。其实当时安史之乱离湖南怀化还远得很,他就是不爽了。

这一路回老家就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他途径亳州时,被当时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所*。

闾丘晓和王昌龄以往并无交集,他为什么要*王昌龄,史*载只是一笔带过“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大概意思是暗指现在正是天下鼎沸,烽火不断的战时,你脱离工作岗位往北走,谁知道你是不是投敌,闾丘晓安个罪名就给*了

王昌龄的家乡一直有京兆说和太原说两种,从路线来看京兆说(陕西)应该不对,从怀化去长安应该沿沅江入洞庭,进入长江再溯汉水而上经现在的襄阳十堰一带越秦岭入关中,其中不会经过亳州。但如果是太原,经过亳州那基本就说得通了,也就是说王昌龄回老家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其次,你很难相信一个写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人会去投反贼。

那闾丘晓“所忌而*”是忌个啥呢?

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历史背景咱们大概就能猜出来一点真相了

公元756年,距离亳州不足60公里,反叛军和唐军正有一场大战,睢阳张巡困守孤城,以大约7千人,牢牢的钉死了反叛军尹子奇的18万人。

战斗激烈时,张巡派人去周边请求援军,距离睢阳最近的重要军事据点就是亳州,闾丘晓胆小怯懦,睢阳被围死战的十个月时间,他是分毫未动。从时间节点来看,此时也正是王昌龄途径亳州的时间,以王昌龄的爱国情操和心直口快的性格,我们不难猜出会发生什么

和大诗人前后脚,睢阳城破,张巡也英勇牺牲。

直接间接害死两位英杰的闾丘晓也没什么好下场,他的顶头上司张镐以闾丘晓不作为,怒而杖*,闾丘晓临死前哀求道“有亲,乞贷余命”,张镐愤怒的说“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洛阳亲友如相问亲友可能会问什么,就说(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