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儒学自孔子创立以来,一直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佛教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文性格培养、熏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魏晋以后,儒释道三教,逐渐合流,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新形态。
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异常丰富,但我们的心灵却常常是荒芜的。许多人精神空虚、信仰迷失,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发现不了生命的意义,使自己陷于焦虑、抑郁等痛苦中,不能自拔。
他们的心灵需要医治,需要建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激发出乐观、积极的生命热情。只有心灵健康了,身体才能更健康。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是帮助我们修养灵魂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工具。而修习儒家和佛教文化是修治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灵魂的重要方法。
孔子讲大同社会,佛教讲净土,现代人则讲和谐社会,其实都反映了人类对于终极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呢?在和谐社会里,人心都是和善的,人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待人接物都能遵守道德习惯和法律规则,从而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局面。当我们置身于这样和谐社会中时,一定会感觉身心顺畅,自由自在。
如何建设才能建设和谐社会呢?儒家经典和佛教经典给出几乎一致的建议:建设和谐社会一定要从修治人的心灵开始。《大学》里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说,修治人心、净化灵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佛教经典里则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静,则佛土净”,意思是说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人人都能做到自净其心,当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心灵纯净,整个社会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太平清静的状态了。
这样看来,佛教所倡导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与《大学》“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儒家和佛教都主张修治人心、净化心灵是创建和谐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这就说明了,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建设开始,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做到善于自我省察,不断地进行心灵的净化、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持续精进地更新自我的道德水平。
总之,修心、个体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建设是治平天下最根本的途径。这是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共同的基本宗旨之一。所谓心灵净化,就是指要对自己心灵中存在的错误思想、错误观念不断打扫清除,修养成高尚的品格。或者,将遮蔽心灵的种种污染扫除干净,还原人心本有的善端、善性或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