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其意是说要远离名利,恬淡寡,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不追求虚妄之事,修养品行。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然而,生活在这个快节奏年代的现代人们却有着大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太多的*,也有太多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就不能缺少淡泊。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尧被中国古人认定为圣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贤主的代称。而许由则是一个传说中的高人隐士。
尧召见许由,很认真地对他说:“当太阳和月亮都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打着火把,要和日月比光明,这不是不可能吗?天空下了大雨,万物都得到滋育,而我们还挑水去浇灌,我们的行为对禾苗来说不是徒劳吗?”
尧继续对许由说:“先生,你的出现使我知道,我来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了阳光,一桶水遇到了天降甘霖一样,我是不称职的,所以我请求把天下让给你来管理。”
听完尧的谦让之词,许由淡淡地回答道:“我看到天下在你的治漫下已经非常好了,如果把这样的天下交由我来治理,对我而言难道就留个名吗?名与实相比,实是主人,而名是宾客,难道我就为了这个安客雨来吗?天下还由你治理吧。我向往的幸福生活是自由自在的。名利不是我衡量幸福的标准。”
对许由来说,这种宁静致远的淡泊心智使他连天下都辞让出去,
于然一身。用淡泊去明志,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身处青山绿水中所鸟儿自由地鸣唱,悠游于世间,超然于物外,这是何等博大的界和情怀。
在南山巍蜓的小路上,东篱下,一个采菊的身影,挥里衣袖吟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误落尘网三十年后,陶渊明选择了“守拙归田园”,失去了五斗米,却挺直了他的脊梁。
在惶恐滩头,在零丁洋里,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不被利禄所惑,不为强暴所服,失去了生命,却得到了千古赞颂。
唐朝的郭子仪,一生仕途得意和失意参半。在朝廷里数次被奸臣谗言陷害,丢官回乡时,他没有表现出一副潦倒落魄之相,而是与平常一样开朗逸旷,坦荡又平易近人,看不出一丁点儿的委屈、怨愤的失意之态。一代学者陶渊明,在人生经历低谷时没有颓废、消沉,而是悠然地过着雅士生活。他选择了失意的坦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寂寞里突出喧嚣,把心融于山水,把情融于自然。
用淡泊来明志,这样,在得与失之间才有了一条宽敞的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再不必为名利所累,寄情于山水,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另一种享受。
离广州10公里的石门,是古代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那里有一祝泉水叫“贪泉”。据说,凡是喝过“贪泉”水的人,都会变得贪接。因此,经过石门的官吏,没有一个敢喝的,即使非常口渴也调力忍着,以保证自己的清廉。
有一人叫吴隐之,到广州做官,从“贪泉”路过,听随从说意这么一同事、便去看看。他看见所谓的“贪泉”实际上只是普普通通的山泉,就踽下滕着泉水畅饮,随从见状大惊失色,赶紧欢这是贪泉水,千万不能喝啊!”吴隐之哈哈大笑,说:什么贪泉不贪泉的,我就不信个邪。贪要的人不喝也会贫,清廉的人就算喝了了也能保持清正廉清:”随后还解诗一首以表达自己廉政的决古人云此水,一敬怀干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馆的重眼是:人们传说喝了“贪泉”的水便会贪得无厌,欲壑难境。但我认为,如果让品德高洁的伯夷、叔齐(股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喝了它,一定不会改变廉洁之心的。
吴隐之在广州任职期间,把所得俸禄、赏赐,除了留够吃的一的粮食外,其他都分散顺济亲戚朋友与老百姓。吴隐之的清廉节俭、率先垂范,不仅使属下官员们不敢贪赃枉法,而且使广州民风日趋淳朴,百姓安居乐业。
用淡泊来明志,面对诱惑,人就会有一颗波澜不惊的心。这样,人才能做到出淤泥不染,浊青莲不妖。心境淡泊的人可入世,但不与世同污,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我们只有一直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才能排除一切杂念,更好地在人生的征途上前行。
静思反省可使人尽善尽美,俭朴节约的生活能培养我们高尚的品德。人如果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人要学得真知就必须使身心处于宁静中。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地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人的心志使人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使人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您和时日消磨,人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只会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用淡泊来明志,这样,就算身居陋室人也会怡然自得,寻觅他人看不到的幽静。用漫泊来明志,让内心世界住满红梅与松柏一愿
良师益友,用淡泊来明志,让自己在淡泊中,成长为一个心理晚康、人格健全、有修养、能宽容他人的人。
人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让我们置身于谈的之中,让心回归自然、纯净,畅游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