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阻抗的识别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详细拆解表现形式部分。
讲话程度上的阻抗阻抗在个体讲话程度上的表现,有三种沉默、寡言和赘言。其中,以沉默最为突出。
沉默沉默可表现为个体拒绝回答咨询师提出的问题或长时间的停顿,它是个体对心理咨询最积极、最主动的抵抗,往往需要心理咨询师通过耐心的解说和真诚的态度才能加以破除。
最近看到一个沉默的经典案例,某位来访者咨询七八次,基本上每次都有迟到,请假或取消咨询。
在咨询过程中,有长时间的沉默和停顿。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耐心的解说和真诚的态度没有见到效果。
面对一个不回应的人,长期坚持的付出,这是一种消耗非常大的状态。咨询师在这过程中,一直有一种无力感,特别累。
因此见督导,对这个案例,督导的回应是真的难为你了。来访者在咨访关系中的状态,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状态。
由此就能理解,为什么老公要跟她离婚。一般情况下,男人不需要那么多的情感回应,女人需要。
但老公被逼的提出离婚,可想而知,在这种没回应的状态下,他有多难受,持续多长时间。
来访者在咨询中展现出的状态,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他以现有状态和周围人互动。那咨询师有的感觉,可能周围人也有。
从这个角度尝试突破,可能是一个方法。现状是复杂的,多维的,这种方法在搭配其他的策略,一整套组合拳来应对现实的复杂。
少言少言寡语,通常以短句简答,简句及口头禅(嗯哦啊)等形式加以表现,同样使的咨询师产生困惑及挫折感,使其无法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及其对心理咨询的态度。
简单的嗯哦啊,都不算回应。精神分析认为,没有回应,就是死亡之地,并且婴儿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他未来的沟通能力。
不仅要回应,还要获得及时的回应。比如我打了两遍电话,都没人接听,找不到一个人,我会感觉很着急。
在咨询中,我发出了一个消息,来访者没有回复,过了一分钟还没有回复,我的焦虑,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不断的上升。
在此前发微信中,我有一种感觉,给一个人发了微信,他没有及时高质量回应我,那他就是不爱我了。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特别强的自恋。要求对方必须立即高质量回应我。好像我接不到这个回应就会死一样。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成熟,慢慢的可以接纳对方有事情,要工作,要生活,要开会,没有办法及时高质量回应我。
从这一点上,我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心智在变得更加成熟。可能这也是一种进步。
赘言赘言表现为来访者滔滔不绝地讲话,潜在动机可能是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其注意力。
目的在于回避来访者不愿意接触的现实问题,以免除由此产生的焦虑或其他痛苦体验。
记得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开始咨询后,就在滔滔不绝的说,语速快,情绪激烈,起伏大,总是控制不住一直在说。
我当时不明白,她为什么一直说?毕竟是花钱来咨询的,你说多,就没有时间获得启发,花了钱就不划算了。
现在想来有可能是她很痛苦,需要合适的方式宣泄。给咨询师打电话,花钱雇人听她说也挺好的。
她的情绪需要宣泄出来,当情绪没有得到宣泄,是没法冷静下来的。他需要倾诉,需要发泄。
老浦识字在讲到,快嘴李翠莲时,说她贫嘴,贫是一种缺乏深度,缺乏教养,缺乏内容的表现。
话多的人通常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不断说话,让自己感到安心。可是话越多,越招人烦,适得其反。
话多的人,本质上是缺乏教养和自信。因此话多也叫贫嘴。话越多越贫。
这里认为,来访者话多,是为了避免一些痛苦和不愉快体验。在这里说话快,有没有可能是他应对痛苦的模式呢?应对不愉快的方法?
那么就需要和来访者一起,陪着他慢下来,看看那些回避的痛苦是什么?能不能用其他的化解方式?而不是单纯的说话快,逃避。
来访者焦虑、着急、很想快,那就陪着他一块慢下来,慢慢走,慢慢看,看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您的欣赏,欢迎您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