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与*人案完全无关的细节,竟然就这样成为了默尔索故意*人的证据。
那么,默尔索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没有道德原则的人吗?不尽然!
首先,检察官不会知道,默尔索将母亲送进养老院,是因为薪水低无法雇人照料,而且母亲在家闷得很,反而在养老院能找到讲话的伴儿。
其次,对于死亡,默尔索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觉得人都是要死的,这早晚都会发生,他早就预想过母亲死去的情节,他没哭是因为确实哭不出来。
葬礼过后女朋友请他去看喜剧电影,是对方提议的,而默尔索觉得母亲已经死了,生活还要继续,形式上的吊唁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最后,他也并非检察官所说的故意*人,相反,默尔索还曾劝说雷蒙放弃枪*阿拉伯人的念头,并巧妙地收缴了雷蒙的枪。
至于他*了阿拉伯人,因为阿拉伯人挑衅在先,而默尔索也被无尽的高温烤地失去了理智。
所以,默尔索看似冷漠的背后,实则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
他会和同事艾玛尼埃尔一起追着卡车奔跑,会漫步回家,看这绿色的天空。
即使最后在死刑囚车里,默尔索还是轻易就听出了傍晚休闲气氛中卖报纸的吆喝声、街心公园小鸟的鸣叫声、以及电车转弯时发出的*声。
他真心热爱着这世间的一切,只不过把很多事看得更加透彻和泰然。
看到这里,我们或许会变得疑惑了,默尔索为什么必须死?
作者加缪在《局外人》的写作后记中这样写道: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一个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都不哭泣的人是会被谴责到死的,主人公之所以被判死刑是因为他没有遵循这个社会的潜规则。
因为他不愿扯谎。
在作者的观点来看,比起虚伪的法官、检察官和神父,默尔索活得无比真实又无比清醒。
深藏内心的痛苦并不比显露的眼泪廉价。
母亲过世那天他其实努力控制住了自己悲痛的心情。
但理性又不允许他说假话,他不屑于世俗的价值观,就算因此失去生命。
《局外人》的最后一章尤为精彩,描写了默尔索在被判处死刑后拒绝忏悔与皈依上帝,他对求生的幻想,对死刑的无奈、对宗教和神甫的轻蔑在最后一刻爆发出来。
这是一个不愿解释的局外人被逼着向世界发出的最后的质问。
距离加缪创作《局外人》已经过去了76年,但社会的某些方面仍和过去一样。
女生爱穿吊带、短裙所以活该被性*扰;去日本旅游购物就是不爱国;把自*的遗书放到微博上就是在作秀,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根据,只凭自己的臆想去断定一个人,我们和书中的法官、检察官没有任何区别。
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社会都会有既定的游戏规则,只要我们活着一天,就不可避免地被规则裹挟着走下去,那么,我们是忠于内心还是随大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是默尔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