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930处,居全国第一位。河北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地处中原地区,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称,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一、乐毅(战国)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中山灵寿(今河北石家庄)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魏将乐羊后裔,官拜燕国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的猜忌,无奈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二、李牧
李牧(?-前229年 ),又名李繓 ,嬴姓,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中国战国末期赵国著名将领。
李牧先是长驻代、雁门,保卫赵国北部边境,被称为良将。他于边境采取坚壁清野、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方针,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而赵军战斗力得以增强。待时机成熟时,选拔近二十万人加紧战前训练,以部分人畜为饵,诱匈奴深入赵地,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歼灭匈奴十余万骑,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赵悼襄王二年(前243年),率军进攻燕国,攻克武遂、方城。赵王迁三年(前233年),在肥之战中大破秦将桓齮部,次年又在番吾之战中击败秦军,因功获封武安君。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在灭韩后北上攻赵,奉命与司马尚抵御秦军攻势。后来,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派人夺取李牧的兵权。不久后李牧被*害(一说被赐自尽 )。次年,赵都邯郸为秦军所破。
李牧一生“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强)秦,南支韩、魏”,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杰出的将领之一,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其军事实践和其中所体现的思想,对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别是边防思想作出了贡献
三、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学者。著有《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又称《春秋决狱》)《士不遇赋》 等。
汉景帝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之策,经历汉初黄老之治,汉武帝不得不迁徙富豪,打击豪强。董仲舒上《举贤良对策》,主张教化民众,唯贤是举。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说,并进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先后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官回乡,闭门著书。朝廷每有大事,仍令使者与廷尉前来问询。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
四、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