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神话在先秦《山海经》中已经有了些许萌芽,而真正广为流传则是到了汉代,因为不仅在官方祭祀中,蚩尤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民间信仰中,蚩尤崇拜也屡见不鲜。
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作为一个与先古圣王所代表的的正统体系的对抗者与反叛者,其勇武与悲壮交织,成民俗文化中一抹独特的亮色。阳Sir今天则想从汉墓画像石中,去找寻蚩尤之像。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观山海图
关于炎黄与蚩尤之战,大家必然不会陌生,这里不再赘述。我们首先来先看一下蚩尤在官方祭祀中的地位,因为华夏祭祀之礼非常重要,古代中国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规矩,因此,从此出发就能看到蚩尤地位的真相。
首先,在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秦末各地暴动,刘邦顺势起兵之初,在行军时候的祭祀之礼:
“祠黄帝、祭蚩尤于沛亭,而衅鼓,旗帜皆赤”
同样的说法,在《史记·封禅书》中也再次出现:
“高祖初起,祷丰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
《高祖本纪》中提到了“祠黄帝、祭蚩尤”那么,这里非但将对立双方相提并论,而且对黄帝用了“祠”字,而对蚩尤则用了“祭”字,字里行间有何区别?
所谓“祠”字,指的是仲春之月的祭祀,春祭品物少,不用牺牲,仅用圭璧及皮币;而“祭”字,本义应该是残*,也突出了原始祭祀最为重要的一点,要用生肉祭祀,即“血祭”或“血食”。
而在《封禅书》中,“祭蚩尤”则变成了“祀蚩尤”,有人认为这只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但史家之笔字字珠玑,怎会无缘无故地变动?
蚩尤
以阳Sir看来,从字形上讲,祭与祀,都有着一个“示”字,祭的在下面,祀的的为示字旁,在左边。示和示字旁,在古代都表示神主之形,而祭字右上角的偏旁“巳”和祀字右侧的“巳”应该是一个意思,但是一个是上下结构,一个是左右结构,可能是因为祭要有很多站立的仪式,祀主要是跪拜之礼。
而两者字形上最大的差异为:“祭”字左上角多一个“月”字,“月”在古代造字中多表示为肉,所以祭一定要有物质的体现,所以要比“祀”隆重一些,不仅要有礼仪而且要有肉,要有物质上的极大付出,而“祀”可能更加强调精神上的付出。
而到了刘邦平定天下之后,重新明确了祭祀制度,于是,国家正式祭祀体系中不仅有蚩尤,而且“蚩尤之祠”也赫然居于前列,甚至凡都城之处皆有蚩尤祠,西汉长安城与东汉洛阳城,都有蚩尤祠堂的存在,算得上是中央一级官方设立的祠堂。
蚩尤
而且其位置也多在都城武库(存放兵器之处)附近,如名将马严拜将军长史时,皇帝就命令他“过武库,祭蚩尤”。而到了汉宣帝时,又在地方设立了一处“蚩尤之祠”,同样是出于最高决策者的设置。
“今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祠)蚩尤于寿良”——《史记·郊祀志》
可以看到,在汉代官方祭祀体系中,蚩尤崇拜至关重要,而且主要是作为战争之神而存在。那么在民间信仰中,蚩尤又是以何种形象出现而广为流传?实际上民间同样将其作为战神信仰,而且进一步将其引入冥界之中,作为“五兵之祖”来镇墓辟邪!在汉墓画像石中,经常可见“神话人物、珍禽异兽”的画面,而其中很多幅“神怪”图或许就与“蚩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