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由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便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呈现出由相互适应到相互不适应、进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当生产力的发展还没能达到与生产关系发生尖锐冲突的程度时,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关系便不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革,社会历史处于量变阶段。
当生产力发展到和生产关系发生尖锐冲突的程度时,不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时,生产关系或迟或早但终究要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这时社会的发展就由量变阶段转化为质变阶段,革命时代就到来了。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根本性质变革的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激化,在阶级社会就表现为阶级的矛盾的激化,反映在思想领域内就形成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阶级的进步的革命的思想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阶级的保守的反动的思想之间的斗争。
在这两种对立的思想的支配下,形成了进步的革命的和保守的反动的两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只有通过革命斗争,夺取国家政权才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建立和发展新的经济基础,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由此可见,没有自觉的政治革命家就实现不了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提出了变革生产关系性质的要求,而且创造了实现社会政治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整个社会制度就必然发生全面的根本性质的变革。
一切旧的政治制度旧的社会意识形态不管表面看起来多么强大,从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趋势来说,它们迟早要被新的政治制度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
马克思通过考察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总结社会变革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说:“在考察这些变革的时候,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严格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形式。””马克思区分了两种变革: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变革。这二者相比较,前者更为根本。也就是说,要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探索社会变革的物质经济根源。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把社会生活区别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两种,其目的在于从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探索寻找社会变革的物质的经济的根源。而社会意识领域中的变革,只有到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当中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当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以这个方法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既坚持了唯物主义又坚持了辩证法。
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的时候才会产生。
#头条讲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