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1 00:47:33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多种类型。 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一个各利益有效协调的社会,一个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完善的社会,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 这主要是基于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和谐社会部的讨论。

目前理论界的主要观点包括:

(一)主张从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来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行,是狭义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具有并行、包容的关系。

(二)认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属性。 它应该是一个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 也就是说,是一个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 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社会; 人民群众通过努力奋斗,最终将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 社会和谐既然是一种属性,就会渗透或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三)从社会学角度界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社会。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是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东西部地区、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关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并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些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其他类型和谐社会的区别最集中体现在其特点上。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也有不同角度的讨论:

(一)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性活力充分发挥的社会;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

(二)认为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 和谐社会是“政府和睦、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社会。 这些特点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二是各界人民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和谐相处; 三是落实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利益; 四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素质大幅提高。 五是法制逐步完善,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三)认为现阶段和谐社会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二是改革适时有序,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三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力; 四是树立民主法治,倡导诚信友善; 五是思想活跃、信念明确、社会充满活力。

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是什么?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的研究引出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衡量或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更准确地说,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

目前,学术理论界已经认识到这一课题的重要性,但研究才刚刚开始,提出的有价值的想法并不多。

一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具有三个标志。 第一,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平等准入。 任何阶级,特别是社会地位较高的阶级,都不应以任何理由人为设置障碍,排除其他阶级成员进入本阶级,以维持本阶级。 阶级特定利益的目的; 其次,各阶层应获得差别化、适当的奖励,并按贡献程度分配; 第三,社会各阶层之间应保持互利的关系,必须以公正的规则来实现相互之间的互利共赢。 一个社会只有具备这三个标志,才能称为和谐社会。

第二种观点认为,和谐社会至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社会管理和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力; 第三,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 第四,它是社会成员流动的一种方式。

第三种观点是,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既要实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 既要在微观上实现社会各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在宏观上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其摆在突出位置,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认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到包括四个方面: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化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并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新突破。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执政55年来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即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它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社会治理理念。 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核心理念。 说它是核心理念,不仅因为它体现了崇高价值目标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统一,而且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社会最高目标与当前现实的有机统一。奋斗纲领。

当今社会主要的“不和谐”因素有哪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和问题的社会。 主动正视和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提高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是社会和谐之道。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的“不和谐”首先表现在阶级关系的不和谐方面,主要是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和社会破裂等问题。 社会排斥是指在社会中,我们在制定游戏规则时,尽量考虑所有人的共同利益。 然而,每一个游戏规则都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保护一部分人利益的同时,也会有意无意地排斥其他人。 人们的利益。 在社会剥夺方面,最突出的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土地流失,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社会剥夺。 这种社会剥夺现象,反映出我们现行的一些政策还不够周到。 社会断裂是指我们社会中出现了一些阻碍阶级之间流动,特别是从下层阶级到上层阶级流动的障碍。 其次,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不协调。 中央的很多想法在地方很难落实。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社会最不和谐的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分配不公平造成的。 如腐败、权钱交易、逃税、走私等。还有垄断行业,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取大量垄断利润。 这些垄断利润本应属于国家,但现在大部分仍留在行业内或进入个人腰包。

第三种观点是,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解决我们党的一些改革发展主力力量承担的代价与得到的补偿不平衡的问题。 农民和产业工人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改革发展的成本或代价,应该想办法给予适当补偿。

有学者撰文分析新形势下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新特点:一是社会不和谐因素利益凸显; 二是社会不和谐因素触及的矛盾广泛、深入。 三是社会不和谐因素复杂性增加; 四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矛盾对抗加剧。 第五,社会不和谐因素开始动摇人们对“社会正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信心。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服务于实践。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和谐社会问题学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的观点和政策建议也有很大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

(一)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几个重大问题:一是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是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是化解社会矛盾,着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冲突; 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切实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促进社会公平,当前重点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二)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最紧迫的任务是协调各阶层利益,尽量避免个别局部利益冲突演变成社会整体冲突。 从社会结构理论来看,在今后的实践中,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制定相应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度改革,调整城镇农村、区域和就业结构,使原本萎缩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萎缩,导致社会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规模逐渐扩大。 引导和培育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结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我们今后必须特别重视、做好的一项工作。

(三)认为社会和谐最重要的是要有促进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 社会和谐机制一旦形成,当社会出现不和谐因素时,这一机制就能自发地寻找和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并发挥调整和纠正作用,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各方面力量。 ,使社会结构得以平衡,社会得以良性运行。 和谐社会的机制包括以下内容: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冲突化解机制。

(4)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研究具体条件和机制。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必须加快培育和谐社会主体。 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社会阶层体系的社会激励机制,基于合理的社会差异,激发社会活力,将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 通过社会流动机制,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阶层上升到较高阶层。 从社会结构来看,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比如,构建现代职业体系,让一直游离在现代职业体系之外的农民逐步进入现代职业体系,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五)认为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平和善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 社会公平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合理、平等的分配。 意味着权利平等、分配合理、机会均等、司法公正。 善治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 善治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 也有学者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谐最为关键。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体现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 但要准确把握切入点,即要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矛盾最重要的方面。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四个着力点必须落到实处。 这四个焦点就是切入点。

(二)认为要把社会公平放在第一位,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社会公平水平。 当前,尤其需要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为切入点。 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三)认为新形势下要把化解社会矛盾放在首要位置,重点解决人民内部利益冲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解决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人民利益矛盾。 只有及时化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人民群众心情舒畅,社会各阶层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必须充分认识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极端重要性能力和水平。

(4)认为切入点是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社会阶级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要避免不利的阶级关系特别是利益冲突影响社会和谐,甚至演变成社会冲突。 整合社会阶层关系的目标是让各个社会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睦相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同事业。 社会各阶层都要“尽己所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同时,让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让社会各阶层人民和谐相处。我们社会的家庭。

(5)我认为切入点是快速良好的发展。 快,就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快速发展。 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兴亡。 发展不能有任何动摇。 而发展必须体现在一定的速度上,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不行。 那么就是实现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

如何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由于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角度略有不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也有不同的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更多”标志性要求,本质上就包含着构建更加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 我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价值目标,又是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价值目标与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相同的现实起点、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实践过程。 另一方面,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 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在和谐状态下实现。 如果说建设惠及十亿多人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目标,那么逐步消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和任务非常明确。 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具体部署还不是很明确。 要明确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中、短期目标任务和具体部署作出规范表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