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写马,不过是作为一个象征,实质上是要写人,写当时被压在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写他们的悲惨遭遇。那时的中国农民,不仅受着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而且承受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所造成的种种灾祸和苦难。作者在诗中所塑造的老马的形象,就是广大农民疲惫、无望的苦难生活的再现。农民的生活如此,而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便是农民,因而诗中的老马的形象,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的形象呢。
作者采用的是忠实于生活的写实手法,因而具有十分强烈的真实感。首先是细节的真实,如"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等句,就细致入微地表现了马在承受重轭时的痛苦情状。其次是总体构思上的真实,诗中所描绘的是一个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正是三十年代旧中国农民的形象。虽说在二十年代末,发生秋收起义,在党的启发下有一部分农民开始觉醒,但本质上说来,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被压迫而未觉醒的状况。当然,如果在诗的末尾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那也可以成立,不过,那就已经是另外一篇作品了。
总之,这首诗所以留传至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称赞,是它严格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结果。从某种意义说,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但要表现得真实,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如作者所说的,"含着同情的热泪,蘸着浓厚的感情"去写,要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当然,语言的凝练、形象,节拍的抒情有致,也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生活的体验。作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他的诗才能够以农民为主人公。《老马》不过是他数以百计描写农村生活的诗篇中的一首。
臧克家与季羡林
但作者说,他写这首诗时"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是由于亲眼看见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而动诗情的。而这时的作者,正由北伐的失败,而感到"生活的苦痛",心情"沉郁而悲愤",这心情与农民的遭际也一脉相通,几种因素渗入了诗中,含义是广泛的,所以作者说:"我写了老马,另外也写了许多受压迫的农民形象,实际上也就是写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