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贯等于多少,古代中国怎么表示数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1 16:44:24

前言:

相信大家看过很多关于宋朝岁入上亿两白银的文章,有些水平较高的文章还煞有其事的找到了出处,

比如曾巩在《议经费扎子》说道:“皇佑、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

比如《宋史•食货志》记载道:“天禧末…而天下总入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

这些原始资料的出现,就让很多人认为直接宋朝的每年财政岁入超过一亿两白银,最高数值定格在一亿六千万两。而明朝低的时候只有五百万两,宋朝是明朝的几十倍。

古代一贯等于多少,古代中国怎么表示数(1)

看着很厉害不是,文章没吹牛,确实有正史资料证明这个数字是对的。

那食堂就直接给个对比数据,灭了北宋的金国,其财政收入最高的时候是3亿,相当长一段时间超过2亿,数据比宋朝还高。

而且,仅从数据上看,南宋财政收入也比北宋高,而且高出一倍。

是不是很冷?

一、统计单位搞错了。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宋代财政收入上亿两白银,是因为他们以为宋朝财政收入是以贯做单位,然后他们想当然的认为一贯铜钱等于一两白银。

于是他们得出一个著名神论,宋朝每年财政收入过亿两白银,远超于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财政收入最多的朝代。

古代一贯等于多少,古代中国怎么表示数(2)

然而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问题就出在宋朝财政收入的统计单位不是多少两白银,也不是单指多少贯铜钱!

《宋史·食货志》、《宋会要辑稿·食货》、《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宋朝所有信史,都没有“一万万贯”、“一万六千万贯”这样的记载。

因为宋朝赋税是实物税收和货币税收并行的,并不像后世明清一样,直接以白银计量;更不像我们今天一样,交税直接交人民币,该交多少,交多少,一分别少不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宋朝赋税是指铜钱、金银、绢帛、谷米、草料等物资的总和;宋朝财政收入的单位,也是这些东西的总和!

其中铜钱以贯计,金银、丝绵以两计,布帛以匹计,谷米(粮食)以石计,草以围计等等,其他各种物品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

由此宋朝财政收入的单位就成了“石缗匹两围……”

《宋史·食货志》曾明确指出,宋朝税物种类繁多,总共分四类:谷、帛、金铁、物产,其中谷又分七类,帛分十类,金铁分四类,物产分六大类。

以宋太宗至道三年为例,该年宋朝收入为:

“谷二千一百七十一万七千余硕,钱四百六十五万余贯,绢一百六十二万余疋,紬、絁二十七万三千余疋,丝线一百四十一万余两,绵五百一十七万余两,茶四十九万余斤,刍茭三千万围,蒿二百六十八万围,薪二十八万束,炭五十万秤,鹅翎、杂翎六十一万余茎,箭干八十七万只,黄蜡三十余万斤,此皆踰十万数者,他不复纪。”

再以宋真宗朝天禧五年为例:

“天禧末,上供惟钱帛增多,余以移用颇减旧数,而天下总获钱二千六百五十三万余贯,金万四千四百余两,银八十八万三千九百余两,丝四百一十七万二十余两,绵一千八百九十九万一千余两,绢一百五十五万二千余匹,紬九百四十一万五千余匹,绫三十四万四千余匹,絁一十三万七千余匹,纱縠二万五千余匹,锦绮二万八千余匹,布三百五万七千余匹,茶七十六万余斤,盐一十六万三千八百余石,香药、真珠、犀、象七十万余斤条片颗,竹木、箔三百六十余万条片,五谷二千九百八十三万余石,草三千万余围,木炭、薪蒿三千余万斤束。”

这样的记载不胜枚举。

看看上面的数据,大部分都是些乱七八糟的大杂烩。如果按这个统计方法,明朝弘治八年财政收入是:

粮共两千七百七十五万一千七百八十九石六斗;布帛一百十五万一千七百七十九疋,绢十七万八千六百九十七疋三尺四寸五分,丝三万六千七百三斤七两五钱,绵二百六十五万两千九百四十六斤五两三钱,棉十三万一千二百斤;草三千九百八十四万六千九百围;户口钞八千八百四十二万六千九百八十二贯;杂课钞七千三百九十二万五千十九贯;金银课共五万三千三百五十六两。

零零总总加起来,明白财政收入也能达到两亿七千多万,这个数据也能远远大于宋朝

所以这样一锅大杂烩,其实没什么意思。

我们总不能说,收一万围的草,也能当成一万贯铜钱吧?

就算要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折算成铜钱贯,等用什么样物价标准核算呢?

这个问题连宋朝人自己也搞不清,于是一锅烩,大家一起上吧,省得麻烦。

这样一来,就让这个宋朝财政收入数据大量注水。

二、宋朝财政收入有多少。

如果我们要比较直观的看宋朝财政收入,就需要一份以钱贯计算的宋代财政收入清单。

说什么来什么,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在他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了北宋财政收入一份清单。

“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万缗。嘉佑间,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其后,月增岁广,至熙丰间,合苗役易税等钱,所入乃至六千余万。元祐之初,除其苛急,岁入尚四千八百余万。”

在这个记载中,北宋财政收入巅峰是熙宁—元丰年的6000余万贯缗钱。

因为当时宋神宗正进行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极大的增加的朝廷财政收入。

后来宋哲宗继位,来了场元祐更化,废除新法,于是元祐年间朝廷财政收入降到了4800余万贯缗钱。

这个数据可靠不可靠?非常可靠。

古代一贯等于多少,古代中国怎么表示数(3)

因为当时北宋朝廷委任户部尚书李常、侍郎苏辙主持修订了《元祐会计录》。对财政收入进行了一次汇总,苏辙还因此写了一篇《元祐会计录序》,一篇《收支叙》,一篇《民赋叙》。

在《收支叙》中,苏辙列出了元祐初年的户部收入数目:

“今者一岁之入,金以两计者四千三百,而其出之不尽者二千七百;银以两计者五万七千,而其出之多者六万;钱以千计者四千八百四十八万,而其出之多者一百八十二万;绸绢以匹计者一百五十一万,而其出之多者十七万;谷以石计者二千四百四十五万,而其出之不尽者七十四万;草以束计者七百九十九万,而其出之多者八百一十一万。”这两个数据高度吻合,足以证明其可靠性。

如果我们按程民生先生著写的《宋代物价研究》标准,将苏辙列举的金、银、绸绢、米谷等物都折算成缗钱(草的价值较低,忽略不计)。

零零总总加起来,大概能有个7000万贯缗钱。唉呀,距离岁入亿贯还差一点啊!

三、宋朝地方收入。

那么有人就问了,这只是宋朝中央统计的收入,地方收入呢?

这个问题非常好,宋沿唐制,将天下正赋收入分为“上供”、“留州”、“送使”三部分。

“上供”,就属于中央财政收入,由中央委任的转运使解运京师入库,内容包括传统的正税夏秋两税、榷货、金银课利等钱,后来王安石变法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又增加了常平、免役、坊场等钱;

“留州”与“送使”则是中央留给地方的地方经费,内容大概有“军资库钱”(留州)、“公使库钱”,宋朝人称为“系省”,即隶属于尚书省、留置在地方的财税收入。

但是和唐朝不同的是,“留州”、“送使”虽然留在了地方,名义上归属地方,但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就有了财政自主权。

苏辙曾说道:“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于三司。”;

南宋四大名臣之一的李光也曾说道:“祖宗之制天下财谷悉总于三司非条例有定数不敢擅支。”

司马光更是直言不讳的道:“祖宗之制,天下钱谷,自非常平仓隶司农寺外,其余皆总于三司,一文一勺以上悉申帐籍,非条例有定数者,不敢擅支。故能知其大数。”

因为地方上这些钱的所有权归属中央,原则上地方不得随意征用,有多少,用多少都必须请示中央,地方上完全没有自主权。

大宋中央将地方什么都收了,只留下地方一地鸡毛。

就在宋神宗进行变法,大宋中央财政收入达到鼎峰之际,当时大名鼎鼎的苏轼被贬杭州,担任杭州通判。

苏轼发现杭州的府衙、宿舍、仓库破败不堪,根本没法看,他就想修房子。

苏轼精打细算,装修费用要四万贯,可偌大的杭州,竟然拿不出这笔钱来,得上表管朝廷要度牒(度牒是宋朝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 凡有牒的僧尼可以免征赋税徭役。于是宋朝官府经常出售度牒,成为官府收入的一大来源。)

这可是杭州啊,居然连四万贯都拿不出来,其他地方更是可想而知了。

也就是说在大宋地方收入真是不够看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大宋的财政收入,就得看中央财政收入,中央多少,大宋财政收入就大概有多少。

四、另外一本账。

现在又出现个问题,司马光所说:“自非常平仓隶司农寺外,其余皆总于三司”,这话什么意思。

怎么又多出个司农寺?是不是大宋中央还有统计到的收入呢?答案是对的,真有!

这个司农寺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北宋的财政管理是分成两个系统。

第一个财政系统是三司(元丰改制后改为户部左曹)——各路转运司——州县长官——市镇税官构成的财政收纳系统。

这个系统最重要的中央部门是三司。

三司是宋朝在元丰改制之前的全国最高的财计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三司使,有计相之称,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掌管全天下的财权,我们前面看到的中央财政收入就是三司统计的。

而第二个财政系统是司农寺(元丰改制后为户部右曹)——各路提举常平司——各州通判——县丞,构成的财政收纳系统。

古代一贯等于多少,古代中国怎么表示数(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