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是生物吗,植物是生物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1 18:51:56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参天大树生命的最初,不过是一颗不起眼的种子。树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背景,但它们其实比我们在这颗星球上生活得更悠久、更顽强,不仅扎根于土壤,更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之中。

树木是生物吗,植物是生物吗(1)

3.7亿年前诞生的树木

庇护了无数后来者

说到树木,我们必须把目光回溯到3.7亿年前的地球。

3.7亿年前的这颗星球,还处于后来被地质学家命名为“泥盆纪”的时期。生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军,鱼类中的一部分进化成了“陆地脊椎动物”,也就是很久以后人类的祖先。

3.7亿年前,地球上已经生长出第一棵树——古羊齿,一种既具备了孢子囊、孢子叶等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又有着类似松柏纲植物样解剖构造的高大乔木。泥盆纪时代的地球并不宜居,又被称为“物种大灭绝”时期,75%的物种在此期间遭遇了大清洗,但树木挺了过来并继续繁衍生息,是当时最沉默的“霸主”。跟树木相比,人类在地球上的资历实在浅薄——直到7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才出现在地球。

树木接纳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后来者。不仅是地球上高度最高、寿命最久的生物,树木似乎也是最无私的生物。阳光、空气、水分,只需要这三样,树木就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类物质,供给自身发芽抽枝、树干年轮不断增长,以及把叶子托举到高处吸收更多阳光雨露。

树木的叶子是石炭纪以后出现的小昆虫们的粮仓,也是二叠纪的蜥型动物、侏罗纪的食草恐龙、中新世以后啮齿类小型哺乳动物以及马、鹿、骆驼乃至猛犸象等大家伙的口粮。不光树叶,树的各个部分都是不错的食物:嫩枝、嫩芽、树皮、树汁,更不用说到了成熟季,树上的坚果和水果给森林居民带来的饕餮狂欢。一片中等规模的树林就可以为整座山的动物提供食物,其中的大部分食客还以树为家。这些居民包括从筑巢的鸟类到攀援的猴类,从行动敏捷的松鼠到迟缓的树懒,栖身于树缝的昆虫、倒挂于树枝的蝙蝠……当然,还有人类的祖先。

最早的人类大约从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足迹逐渐遍布北欧白雪皑皑的森林和印度尼西亚氤氲的热带丛林。和其他许多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猿属南方古猿也栖身树上,以树果为食,以树为家园。茂盛的华盖不仅能遮风避雨,树枝的高处还能提供广阔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前发现远方的捕食者。之后人类的祖先鼓足勇气离开树的庇护来到地面,学会直立行走后,之前树上生活的记忆渐渐被抹去,视角里都是抬头仰望。

所以树木打破了地界和文化,在人类早期各地的神话传说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古埃及神话中的女神哈索尔化身无花果树,把果实送给死魂灵;古希腊神话里有阿波罗的月桂树和奥林匹克英雄赫拉克勒斯的橄榄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则是我国《诗经》塑造出的凤凰非梧桐不栖的神话;而在古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中,生命之树的树根通往地心,那里是冥界与巨人之国的所在。寒冷地带的西伯利亚人则认为,是一棵巨木撑起了天空,树的顶端就是天堂般的极乐净土。

人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

都离不开树木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他所著的《人类简史》一书中,提出人类历史上的三大重要革命:大约诞生于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大约发生在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以及距今不过500年的“科学革命”。三个重要节点以及贯穿节点的整个历史时期,树木在其中的助推作用都不可小觑。

认知革命的发起者是南方古猿进化出的一支,生物学分类中人科人属下唯一现存的物种——智人。智人起源于距今约25万年前,从名字就可以看出相比其他人科物种,智人大脑的进化已相当发达,也格外懂得对森林的最大化利用。有观点认为,4.5万年前的智人就已经掌握了火耕技术:面对危机四伏、难以穿行的丛林或森林,智人有时会选择放一把火,等火苗把整片树林舔舐干净后再步入平地,于灰烬中捡拾被烤熟的动物、坚果和块茎;平地的地形也让原本匿身丛林中的动物难以躲藏,更方便捕猎。

除了火,智人当然也会使用工具,木头是最容易获得的制作工具的原材料,即使在史前时代也能轻松加工。智人把燧石磨成尖利的刀具,绑在木头杆上,或是直接把树枝的一头削尖作为武器。

约7万年前到3万年前之间,智人发明了面具、弓箭还有木船。4.5万年前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一带,智人已经学会用木头制作能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我们把那个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因为考古证据大部分遗留的是骨骼化石和石器,容易腐烂的木头很难长久保存下来,以至于现代人常常忘了当时的主要工具还是木制。也正是树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给人类的生活形态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大约发生在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人类从采集者变成定居者。定居的房屋大部分以木头为梁建造,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干脆选择全木制的建筑。而位于我国山西省、建成于1056年的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木质古建筑。释迦塔全塔高达67米,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重约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

木碗木筷、木制家具、木梳、木犁……无论是大到高耸入云的木制建筑,还是小到剔牙缝的木头牙签,树木所提供的木材是农业社会生活的底色,甚至可以说贯穿了人们的一生——出生时的木头摇篮和死去后盛放遗体的木棺正说明这一点。

人类在其有限的一生中,总试图探寻无限的世界。2014年,考古学家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发掘出世界上最古老的车轮,该车轮由两块白蜡木板材制成,直径72厘米,厚5厘米,与其配套使用的车轴长125厘米,距今历史已近5200年。从《圣经》里的诺亚方舟到古希腊神话里的特洛伊木马,从郑和下西洋的木头“宝船”到圣诞老人的“雪橇”——虽然树木扎根于一小方土地,但贡献出的木制交通工具承载了人类的远方。有时身体不能行远,但精神可以通过读书神游,在纸被发明以前,“连篇累牍”一词说的是古人的书曾用竹简、木片串连堆积在一起,造纸术发明带来了飞跃性的革命,但纸浆大部分也是来自树木的木浆。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以后,人类生活节奏突飞猛进,即便如此,最早的那些发明载体也大多和木头有关:19世纪早期,卡尔·德莱斯发明了木制脚蹬两轮车,即现代自行车的雏形。达·芬奇曾在手稿里设计过以木头为骨架、覆盖结实布料为双翼制造的飞行器,400年后的莱特兄弟实现了他的设想,用木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当工业革命的机器轰隆作响、蒸汽机里的煤炭开始燃烧发电时,人们或许忘了,那些珍贵的煤炭也是来自树木,来自2.9亿年前石炭纪遗留的植物遗体,即树木的祖先们在恐龙时代来临时就储备好的能量。

树木是生物吗,植物是生物吗(2)

卡尔·德莱斯发明木制两轮车。

树木是生物吗,植物是生物吗(3)

莱特兄弟的木制飞机。

付出代价后人类

明白与树木命运与共

每年春夏季节,树在向上生长的同时,还会横向生长,一圈圈地加粗,于树干切面形成年轮。通过这些深浅不一的形成层,人们可以推测出树的年龄。

190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内华达山脉,一棵巨杉被伐木工人砍伐倒下时,树桩切面的年轮显示这棵树已有3266岁——也就是说这棵树种子萌发的时间能追溯到人类的铁器时代。巨杉在地球生活的时间里见证了人类多个文明的历史和消亡,而在静静生长了3200多年后,一把铁器,用差不多十分钟的时间就结束了它的生命。

这棵古老的巨杉被编号CBR26,和它一起倒下的,还有另外8000棵巨杉树。受制于当时的交通运力,这些巨大的树干从山里运出困难重重,最终伐木公司只运走了砍下木材的五分之一,剩下的都留在原地浪费。为了纪念伐木队负责人,当时的伐木工们留下了一棵最高巨杉树没有砍伐,这棵树之后被命名“布尔”。有幸斧下逃生的“布尔”至今仍矗立原地,既是受到保护的古树,也成为一个旅游景点,记载着那段人类对森林索取无度的日子。

繁衍生息的树木家族与代代相传的人类家族一样遍布地球,但人与树的共生共存问题却愈发严峻。近百年来,人类的过度开垦、放牧、樵采等活动,导致大量森林面积消失。2005年,研究员通过卫星普查计算出地球的森林覆盖面积为39亿公顷,地球上树的“个体”数量达3.04万亿棵。与之相对的另一组科学估算是,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树木数量毁减,每年在150亿棵左右。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树木总数下降了近46%。焚烧或砍倒一片森林只需要几天甚至几小时,但要想重新拥有它们得等上成百甚至上千年。

树木是抗击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一员,森林面积的衰退不仅对气候产生影响,还会带来水土流失、沙尘暴、土壤盐渍化、石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多重问题,最终问题还是会威胁同一个星球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况且砍伐之后的人工造林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历史上美国大平原开发与1873年《植树法》的兴废都证明,早期的人工林存在栽种后缺少后续的抚育或造林树种单一等问题,林木保存率较低。

如何和树木共享同一个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林业工程不断探索高质量科学造林,如更注重物种的多样性,乔灌草结合多树种搭配多林种,从植树造林转向生态修复,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留下林地休养生息……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果。按统计资料推算,1949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有8.6%至12.5%,而截至2018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2.96%。从林地新增面积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约定俗成

古今中外植树节

“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准拟三年后,青丝拂绿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种柳三咏》,道出了中国自古插柳植树的传统。又有一句民间俗语“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说的是清明时节春雨纷纷,正是苗木萌发抽芽的好时机;加上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教民稼穑,民间“戴柳插柳”的氛围助推——在我国,清明植树的习俗很早就已形成。

而要追溯习俗的起源,通常要把植树第一人的“勋章”颁发给西魏、北周时的名将韦孝宽。相传韦孝宽在担任雍州刺史期间,发现辖区内官道上的土台,常常经不起雨水冲刷坍塌。这些土台本是为了标记路程、每隔一华里就花劳力垒起,却因为坍塌流失,要耗费更多的劳力维护。于是他下令改造雍州境内所有官道,原本设置标记和计程的地点上,用种植槐树代替土台。树木不仅能起到土台原本的作用,还能防止水土流失,甚至为过往行人遮蔽烈日。

近代植树节的提倡者是来自美国的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为解决内布拉斯加州沙尘灾害的问题,莫尔顿于1827年提议,要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他的提议被采纳后,对内布拉斯加州的环境改善成效显著。1885年州议会正式确定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即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

我国法定意义上的植树节日期设定于3月12日。这个日期的设定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孙中山先生生前曾倡议以每年清明节作为我国的植树节,全国各级政府、学校举办植树典礼并参与种植劳动。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把他逝世的纪念日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79年2月,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法定植树节。

古都风貌

北京的树

树木是生物吗,植物是生物吗(4)

北京这座古都不仅是人的城市,也是无数参天大树所伫立和维护的家园。

光是在天坛一处,就有3600多株古树,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数量就超过了1100株。

侧柏和国槐,是北京市的市树。前者又名扁柏,属于柏科的常绿乔木,最高可生长到20米以上,有坚韧不屈、万古长青的美誉。在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城北门外原关帝庙遗址一带,屹立着一棵最古老的侧柏。这棵古柏树龄已有3500多年,名号响亮,被当地人称为“九搂十八杈古柏”——意思是它七八米粗的主树干需要9个人才能合抱,从主干上分支出的大型枝桠也有“十八杈”之多。

国槐又名紫槐、家槐、豆槐、白槐,属于大乔木豆科。和侧柏一样,国槐也是生命力极强的长寿树,古时又有三公宰辅之位、科第吉兆的象征,因此常被种植于王公贵族的庭院:如进出故宫西门必须经过的“紫禁十八槐”、故宫御花园里号称北京龙爪槐之最的“蟠龙槐”、北海公园里那棵树龄已有1200年的唐槐,都曾经历过这座城市的历史风云变幻。

绿荫不仅守护着皇家林园,也默默庇护普通百姓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一句老北京的民谚,展现了京城四合院树下家丁兴旺的生活趣味。紧凑的小园子里常种石榴树,而宽敞一些的院落,可见枣树、槐树、榆树、紫白丁香或者西府海棠等树种,实用又有彩头。

本版部分图片/视觉中国

(原标题:树木扎根于人类历史与文明中)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艾栗斯

流程编辑:u09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