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赫兰道》(以下简称《穆》)是一部典型的「林奇式」的心理剖析电影,属犯罪心理学。众所周知: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其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情感、交际等因素构成的。《穆》在刻画人物上没有背离任何的心理学范畴。
只是,观看《穆》的困难在于导演并没有直截了当向观众交代人物的身世、现状以及犯罪过程(甚至连电影主角是谁都没清晰告知),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碎片式的镜头把人物的幻觉、梦境、现实等片段交错拼接起来制成这部电影。
电影的情节是非线性的,这给我们感觉上制造了很多阻碍。很多人评价大卫林奇的电影以思维混乱著称,对此我不敢苟同,艺术创作在于「写实的真与艺术的真」,在反复看完几遍《穆》后我发现其逻辑竟是如此严谨、思维空间是如此宽广。导演通过电影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一扇进入人物心理世界和梦境的门;在情节构思和道具选用上我甚至找到了点《红楼梦》伏笔千里的感觉,像是和导演在电影里玩捉迷藏,又像是在玩那种英语的拼字游戏。他每躲到一个房间里总会在其他房间藏下钥匙,时而找到,时而又落入了陷阱,时而我跟着主角一起迷惑起来,时而似乎又和导演对坐侃谈起来。这种感觉实在过瘾。
在研究该影片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发偏执起来:竟然看电影也能达到如此境界!像是寻宝藏挖古墓的考古工作,兴奋之余写下这篇电影分析供喜欢大卫林奇的朋友借鉴交流。观点不尽相同,重要的是这项“考古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刺激。
言归正传,开始分析...
一、 初级分析:
1、 电影结构段落划分(我把电影分为三大段落)
▌第一部分称为导向:即一群人在跳舞,然后是一对老年夫妇和一个年轻女人的照片投影(减淡)与跳舞场景重合,再后是卧室内一个人在被窝中睡着。(2‘10’‘左右)
▌第二部分称为梦境:即一个黑发女人在夜间遭遇车祸到Diane在卧室中被邻居的敲门声叫醒为止。(1:56’左右)
▌第三部分称为索引:从Diane 被叫醒后到影片结束。
2、 故事阐述
我们把第一部分暂且搁置,重点先对二三部分做下基础复述与分析:
二三部分(即梦境与索引部分)分别讲了两个故事: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 :Rita(黑发女人)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记忆,在绝望与悲伤中遇到了来好莱坞闯荡影视圈的 Betty(金发女人)。两人迅速成为了好朋友。Betty 决定帮助 Rita 恢复记忆,查清其的身份。
▲车祸后的Rita(主义这个名字来自墙上的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