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与核电站
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也可以在人工控制下进行。这样,释放的核能就可以为人类的和平建设服务。其实,在第一个原子弹制成以前,科学家们已经实现了核能的可控释放。1942年,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就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核反应堆”的装置,首次通过可控制的链式反应实现了核能的释放。
图是当前普遍使用的“热中子(慢中子)”核反应堆的示意图。
实际上,中子的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会与轴235“擦肩而过”,铀核不能“捉”住它,不能发生核裂变。实验证明,速度与热运动速度相当的中子最适于引发核裂变。这样的中子就是“热中子”,或称慢中子。但是,核裂变产生的是速度很大的快中子,因此,还要设法使快中子减速。为此,在铀棒周围要放“慢化剂”,快中子跟慢化剂中的原子核碰撞后,中子能量减少,变为慢中子。常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也叫轻水)。
为了调节中子数目以控制反应速度,还需要在铀棒之间插进一些镉棒。镉吸收中子的能力很强,当反应过于激烈时,将镉棒插入深一些,让它多吸收一些中子,链式反应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这种镉棒叫作控制棒。
☞热中子反应堆的核燃料是铀棒,成分是天然铀或浓缩铀(铀235的含量占2%~4%)。
核燃料发生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使反应区温度升高。水或液态的金属钠等流体在反应堆内外循环流动,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同时也使反应堆冷却。
☞重水是两个氘原子与一个氧原子形成的化合物,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水相同,但分子质量比普通水的大。
如图,
反应堆放出的热使水变成水蒸气,这些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一部分的工作原理跟火力发电站相同。
第一回路中的水被泵压入反应堆,通过堆芯时核反应放出的热使水的内能增加,水温升高,进入热交换器后,把热量传给第二回路的水,然后又被泵压回反应堆里。
在热交换器内,第二回路中的水被加热生成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运转。
在核电站中,只要“烧”掉一支铅笔那么多的核燃料,释放的能量就相当于10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每年只消耗30t左右的浓缩轴,而同样功率的火电站,每年要烧煤2.5×10⁶t!
建造核电站时需要特别注意防止放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以避免射线对人体的伤害和放射性物质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放射性污染。为此,在反应堆的外面需要修建很厚的水泥层,用来屏蔽裂变产物放出的各种射线。核反应堆中的核废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需要装入特制的容器,深埋地下。
核聚变
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核反应叫作核聚变(nuclear fusion)。如图,
一个氘核与一个氚核聚合成一个氦核的同时放出一个中子,释放17.6MeV的能量,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在3MeV以上,比核裂变反应中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3~4倍。这时的核反应方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