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对切尔诺贝利的评价,如何评价切尔诺贝利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11:55:51

Hello,读者朋友们好,这里是记译中心,一个志在"记古今历史,译中外名篇"的号。几天前的8月10日,记译君曾为某个栏目编译了一则短新闻,说的是俄罗斯当地时间8月9日,俄罗斯北部两个城市的碘片被抢购一空的事。而当地俄罗斯人为何抢购碘片呢,自然是因为碘可以防辐射啊。emmm,这么一看的话,不知读者朋友们有没有发现盲点,啊不,是get到两个重要的点呢?

首先呢,对比一下最近俄罗斯人疯抢碘片的新闻,诸位有没有想起我国几年前的盐荒事件呢?果然是同一个世界,同一种人民啊,在辐射致癌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胁下,世界各国人民的表现都差不多,或许这也是人之常情吧,谁也不必笑话谁?

第二,俄罗斯人疯抢碘片,难道俄罗斯又发生核爆炸或者核泄漏了?这次当然没有这么严重啦,据报道,当地俄罗斯民众如此恐慌,主要是因为当地附近的一个军事试验场发生了神秘事故——俄罗斯国防部说是液体火箭的发动机突然爆炸了。可是,要命的是,当地可是有一个建造核动力潜艇的造船厂啊,而且当地政府也发言说当地监测到了辐射量飙升的数据

此事的真相究竟如何,后续又会如何发展,恐怕现在的我们也只能静待结果了。不过话题既然扯开了,在这里,记译君突然想和大家聊一聊俄罗斯历史上,或者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爆炸

外国人对切尔诺贝利的评价,如何评价切尔诺贝利(1)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图源:搜狗百科)

33年前的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边境附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之后,超大剂量的核辐射"破封"而出,开始"吞噬"普里皮亚季市的居民,至少造成了上万人或病或亡,更是把普里皮亚季市变成了一座"鬼城"。迄今为止,切尔诺贝利核爆炸都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暂时还没有之一

三十多年来,随着相关历史事实不断地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确定,这场核灾难,完全是人祸。比如说,美国历史学家亚当·希金波坦(Adam Higginbotham)便在自己的新书《切尔诺贝利的午夜》(Midnight In Chernobyl)中,列举了下面这三个罪魁祸首:

1.维克多·布鲁哈诺夫

外国人对切尔诺贝利的评价,如何评价切尔诺贝利(2)

(1987年,维克多·布鲁哈诺夫在苏联最高法院受审,图源:Alamy Photo、历史网)

34岁的时候,维克多·布鲁哈诺夫(Viktor Brukhanov)便被任命为切尔诺贝利核项目的负责人,而年轻有为的他也的确不负众望,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建起了前苏联最大的一座核电站。截至1986年春,维克多的人生可谓是春风得意,当年的五一假期临近之际,刚刚年过半百的他正自信满满地等待着莫斯科方面发来的升职消息,以及前苏联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嘉奖。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4月26日晚,当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的爆炸传来时,他整个人如堕冰窟。希金波坦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在了解到第四号反应堆的爆炸规模后,他的第一个想法便是:"我要进监狱了!(I'm going to prison)"

但是,这又怪得了谁呢?当他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指标而走捷径时,当他篡改数据时,当他掩盖1982年核电站的一起严重事故时,他就应该进监狱了。1983年,他批准了第四号反应堆的投产。但是,关键的是,那时,这个当时最先进,后来要命的第四号反应堆,还欠缺一个关键的安全测试。1986年4月25日,第四号反应堆的这个关键测试终于要来了,然后,一天之后,它便发生了爆炸。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告诫我们要小心谨慎;《易》曰"履霜坚冰至",表面意思是说当我们看到秋霜时,就应该想到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深层意思有防微杜渐的意思。可是,切尔诺贝利的这位总负责人是怎么做的呢?面对核电站如此重要、又如此危险的项目,他却如此地玩忽职守;面对安全检测这种关键事项,他却如此疏忽。

所以,记译君认为,希金波坦将维克多·布鲁哈诺夫列为第一个罪魁祸首,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核电站的总负责人,要为切尔诺贝利的一切问题负责,更重要的是,他本身的一些做法,就是导致切尔诺贝利整个悲剧的源头

2.列奥尼德·托普图诺夫

外国人对切尔诺贝利的评价,如何评价切尔诺贝利(3)

(列奥尼德·托普图诺夫的墓碑,上面的生卒年显示为1960年8月16日—1986年5月14日。图源:美联社、历史网)

虽然第四号反应堆有这样那样的诸多问题,但是,它在4月26日的突然爆炸,也与当时的一系列操作失误有关。希金波坦在自己的书中说道:"一系列重大失误接踵而至,或许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失误本身都不会造成灾难,但在这次事件中(指切尔诺贝利大爆炸),它们却一起出现,最终酿成了悲剧。"而列奥尼德·托普图诺夫(Leonid Toptunov),便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时的一名反应堆控制工程师

虽然当时的他只有25岁,但是,毕业于莫斯科工程与物理学院的他已经在自己的研究所论文中证明了其对于反应堆物理学的认识足够深刻。记译君不想否认(也无法否认)列奥尼德在理论上的认识,但是正所谓"光说不练假把式",再高深的理论,也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而很不幸,当时的他,只有两个月的实操经验。虽然他也意识到,在某些情况下,他将要控制的设备可能会出现诸多难以掌控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他还是犯下了诸多错误

首先,在第四号反应堆那迟来的安全测试开始前,列奥尼德不知怎么地跳过了控制反应堆的一个步骤,意外地让反应堆的功率输出几乎降为零。在那个至关重要的安全测试开始前,身为高级控制师的列奥尼德,居然关闭了反应堆

为了安全测试的继续进行,当时在场的一个负责人命列奥尼德把反应堆的功率提上来,提高到测试所需要的水平。而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在反应堆提升功率的过程中,它极易失控,甚至有可能在一瞬间便熔毁反应堆的堆芯,或者直接爆炸

所幸这个过程有惊无险,36秒后,安全测试结束。而这时,列奥尼德立刻按下了紧急安全系统的关闭按钮。一瞬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爆炸产生的气浪直接掀开了反应堆上面那巨大的混凝土盖,直接摧毁了反应堆的屋顶和建筑物的上部。

据悉,因为最初的设计问题,切尔诺贝利第四号反应堆的紧急安全系统很容易受到反应堆设计中最严重故障的影响,导致了反应堆的破坏。而因为托普图诺夫的操作失误,反应堆核心内部的能量急剧增加,最终,这导致了两次爆炸,酿成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悲剧

现在再回顾这个事故时,作为事后诸葛亮,记译君的确是忍不住想多说两句:"如果把切尔诺贝利的第四号反应堆比作潘多拉魔盒的话,那么,它的'制造者',无疑是维克多,而列奥尼德,则是打开了这个魔盒的人。记译君认为,制造魔盒的人罪无可赦,而打开魔盒的人,亦难以宽恕。"

3.鲍里斯·沙比纳

外国人对切尔诺贝利的评价,如何评价切尔诺贝利(4)

(鲍里斯·沙比纳,此人曾在秋明的一间房屋中生活过,该图中的照片即为那里为纪念他而专门挂在那间房子上的。图源:历史网、维基共享)

任何一个灾难的发生都是一个悲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悲剧发生后以人为本、及时止损的话,或许我们便可以少很多心痛与愧疚。可是,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前苏联却派了一个恐怕能够称之为"最不合适的人"来做善后处理,这个人就是鲍里斯·沙比纳(Boris Scherbina)。1986年时,66岁的鲍里斯头发已经斑白,孔子曾经曰过,"六十知天命",可是,在记译君看来,前苏联这个66的官员却依然"不知所谓"。

爆炸发生后,之前正在哈萨克斯坦的鲍里斯收到莫斯科的紧急召唤,快速飞往爆炸现场。可是,官僚作风明显的他的到来,不仅没有减轻灾难发生后的损失,反而加重了人员的伤亡,因为明显是外行的他,居然无视了个人防护核辐射的必要性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当地的核辐射剂量已经达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了,可是,在这么一个危险的环境中,鲍里斯居然敢无视防护辐射的必要性,该说他真的是"无知者无畏"吗?

更严重的是,面对核电站附近的普里皮亚特市要求立即疏散的请求,他直接将之斥为危言,还说这是只有弱者才会提出的任性意见。就这样,直到爆炸发生了36小时后,普里皮亚特市的居民才被获准离开。而这时,距第四号反应堆爆炸,已经过去一天半的时间了啊,核辐射已经开始从反应堆的废墟中喷涌而出了。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记译君还是忍不住假设:如果爆炸一开始,普里皮亚特市的居民就开始撤离的话,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因核辐射而患癌(27万人)以及因此而死亡(9.3万人)的人数还会这么触目惊心吗?记译君认为,就冲这两个数字,鲍里斯就可以说是"罪大恶极"了。

外国人对切尔诺贝利的评价,如何评价切尔诺贝利(5)

(核事故发生后的悼念活动。图源:历史网、盖蒂图片社)

记得中央七套曾有一个名为《百战经典》的栏目,记译君至今尤记得这个栏目的结束语:因为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在今天这篇文章的最后,记译君也想说一句:"因为渴望现实安稳,所以我们回首往日灾难。"好了,今天这篇文章就说到这里吧,我们下篇文章再见!

(本文系记译中心原创,主要参考资料为《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历史网、搜狗百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词条,转载请注明出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