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告诉我们的道理,阿凡达讲了什么主题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13:53:37

《异星灾变》中荒凉死寂的星球

除了美这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之外,潘朵拉星球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相隔十几年的两部《阿凡达》都一再暗示,而且至今不敢明示——这颗星球似乎是有自我意识的,甚至有可能是有生命的。嗯——这怎么可能呢?

把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想象成有生命的,这样的想法很可能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或者说,我们或许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看作是“人”这个东西诞生的一个标志。在原始人眼里,他每天生活的那座山,那条河,那片海,顶多再加上夜晚头顶上的星空,差不多就是他脑子里认为的整个宇宙了。有一天,他突然间脑子开窍了,开始一本正经地胡思乱想,觉得那座山、那条河、那片海、头顶这片天跟他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然后开始在脑子里编各种故事,人类神话由此诞生。

这样的神话原型故事在世界上各个文明的诞生早期都不缺席,而且在日后非但没有消失还被进一步地发扬光大。比如汉代董仲舒这位大儒捣鼓出来的什么“天人感应”之说,便是这种神话原型的一个承前启后版本。进入现代文明之后,神话这种东西已经没什么人再相信了,这个时候再有人说自然界中的某座山或者某条河有生命,大家一定会觉得他脑子秀逗了。但是很多神话原型在人类文化中并没有消失。比如在阿瑟·克拉克写的一个短篇科幻小说《飞出太阳》里面,人们在太阳喷发的日珥里面发现了生命。在王晋康老师写的科幻小说《五月花号》里面,人们在木星的氢气里面发现了生命。

说一座山有生命你不信,假如有人敢使劲往大了想,说一个星球有生命,这个时候你还敢轻易否定他吗?

在英国国宝级科幻剧《神秘博士》的第八季第七集<Kill the Moon>里面,人们发现月球最近老是不平静,于是第十二任Doctor“皮卡叔”跑去调查,最后发现,原来月球是一颗蛋!到这一集的结尾,那颗蛋里面居然还孵出来一只大鸟飞走了,完全不考虑地球人民的感受。

在漫威票房和口碑都砸了的那部《永恒族》里面,快结尾时编剧告诉我们其实地球是一颗蛋,一个大家伙的外星人还差一点从里面钻出来,同样完全不考虑我们地球人民的感受。

在笔者幼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居然播出过《星际迷航》动画版。在其中的一集里面,企业号遇到了一大团吞噬一切的星际尘埃云,本来想要毁灭它,结果Spock发现,这一团东西原来是意识的。于是Spock和这一大团东西进行沟通对话,大家好商好量,这团东西放弃了吞掉企业号(三十多年前看过的动画片,记忆很模糊,只能说大致情节如此)。

所以说,就算在后面的《阿凡达》3或4或5或某一部里面,卡神不再遮遮掩掩欲说还休,而是百分百实锤了这颗潘朵拉星球就是有自我意识,甚至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这也没啥稀罕的,说到底不过是人类最古老的神话原型又一次旧酒装新瓶了而已。

阿凡达告诉我们的道理,阿凡达讲了什么主题(5)

片中一再暗示,这个潘朵拉星球不仅美,而且似乎是有自我意识的。

认为星球,或者宇宙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这样的观念从远古神话到现代科幻,内核是一样的。甚至在科学界,这种观念也曾经一度甚嚣尘上,它就是著名的“盖亚假说”(Gaia Hypothesis)。提出这个假说的可不是什么神棍,而是一位正儿八经的科学家。1972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盖亚假说,认为地球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形成了一个可互相作用的复杂系统。这个观点稍微引申一下,那就是,整个地球都是一个有生命的系统,或者至少是一个类生命系统。所以我们人类得小心点啊,搞不好我们自己把地球给“惹毛”了,地球会把我们人类给全部抹掉,重新恢复平衡。这样的观点自然受到各种极端环保主义者的追捧,行动起来,保护地球母亲,消灭人类暴政!然而到晚年的时候,詹姆斯·洛夫洛克自己推翻了自己的理论,承认自己当年是杞人忧天,气候变化是肯定会有的,但并没有他之前说的反应那么快。

我们当然应该保护环境,但是不是要用给现代文明开倒车的办法来保护环境?这个问题在我看来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这一点下文细说。回来说《阿凡达》中的潘朵拉星球,它真的会有自我意识吗?谁知道呢——前面说了,我们连人的意识是怎么一回事都没彻底搞清楚,怎么可能彻底否定人以外的其他东西可能有意识这样的假设。就我个人来说,我连意识能脱离肉体这事儿都不大信,怎么可能真的信一大坨星球也会有跟你我一样的自我意识?当然,信不信是一回事,这个丝毫不影响我欣赏《阿凡达》这两部电影。

三 到底该怎样看待现代文明?

尽管从题材上讲《阿凡达》是相当科幻的科幻片,但倘若剥去科幻的这层外包装,它其实就是一部《与狼共舞》。后者讲的是当年白人和印第安人两种不同形态的文明发生碰撞的故事,并且相当大胆把立场站在了原生态的印第安文明这一边,对扩张侵略式的西方文明持否定批判态度。在这一点上,《阿凡达》和《与狼共舞》如出一辙,尽管前者是科幻片而后者是西部片。影片《阿凡达》中,以攫取资源为目的的地球文明代表的是一种扩张侵略式的野蛮文明,而美丽的潘多拉星球和淳朴的纳美人代表的是一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原生态文明。

在探讨文明这一话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看到,《阿凡达》和当年的《与狼共舞》一样,对于近代历史上由欧洲人发起的万恶的殖民主义进行了批判,这一点我们应当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五百年前,一个叫科尔特斯的西班牙恶棍带领两百多个西班牙殖民者,彻底屠灭了美洲的阿兹特克文明;没多久,他的外甥皮萨罗又带领一帮西班牙殖民者,彻底摧毁了美洲的印加文明。在其后几百年的历史上,尽管海上霸主由西班牙换成英国,但故事的主基调没变。全世界的文明都遭受到欧洲殖民者的掠夺、霸凌甚至毁灭。毫无疑问,近代欧洲文明的崛起,是以全世界的文明浩劫为代价的。这绝对是西方文明永远洗不掉的原罪。

阿凡达告诉我们的道理,阿凡达讲了什么主题(6)

《与狼共舞》和《阿凡达》的海报对比,是不是很像?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过程,是一个多元相伴并行发展的过程。殖民主义的原罪,必须永远地被铭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另一边,工业化也是现代文明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东西,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它?

必须看到,工业文明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成就。然而在好莱坞电影(不只限于科幻电影)里面,工业文明往往被符号化成一种对和谐自然的破坏力量,甚至是一股邪恶力量。在这一点上,作为西部片代表的《与狼共舞》和作为科幻片代表的《阿凡达》如出一辙。在《与狼共舞》中,白人入侵者是一股破坏印第安原生态文明的邪恶力量,而印第安文明则代表着纯真、善良、自然和野性。《阿凡达》其实就是一部外星版的《与狼共舞》,片中来潘朵拉星球挖矿、滥*、殖民的地球人无情地破坏这一星球的美丽生态,而纳美人代表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更美好的文明。作为造梦工厂出品的两部影片,《与狼共舞》和《阿凡达》为我们编织了两个大径相同如出一辙的美梦,然而梦毕竟是梦。宇宙中是否有像《阿凡达》中的纳美人一般的外星人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目前知道,在真实的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存在过《与狼共舞》中这般纯真善良的文明;即便是真的出现过,也不可能在丛林法则的世界存续太久——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当年的欧洲移民对印第安人的*戮就不邪恶。

所以说像《阿凡达》和《与狼共舞》,包括好莱坞很多很多其他类型的影片,都是给身处现代文明的都市人提供一种“异域”的想象而已——想想迪士尼的《阿拉丁》《风中奇缘》《花木兰》一类的动画片何尝不是如此——而这种想象的出发点不是基于客观事实而是基于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缺失。这种感觉有点像是大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初到农村,赞叹说农村真好呀空气新鲜民风淳朴,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这里缺水断电还没网络,你受得了吗?

为了表达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卡梅隆在《阿凡达》里面集毕生功力,创造了一个他理想中的“生态文明”的样子。但要知道,这只是好莱坞为我们打造的一个美梦。曾经的印第安文明以及已经在地球上消失的差不多的各种原始文明,尽管和这些电影里描绘的有相似之处,但这些原始文明真实的样子恐怕并非如此。想要了解这类文明的真实面貌,《启示》和《赛德克·巴莱》可能更靠谱一点,当然,它们也只是编织出来的电影而已。就说《与狼共舞》吧,你们欧洲人当年用天花和机枪大炮把人家印第安人差点屠灭光了,然后又在这里美化人家,说人家是一种美好的“生态文明”,搞得连如今生活在保留地里的印第安人自己都信了,跟着说没错呀,我们老祖宗当年就是这么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活得这么天人合一。这幅画面的确奇怪。

对自然环境有所破坏,这的确是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但问题的解决之道一定是进一步地改进技术发展现代文明,而不是由工业文明退回到农业文明时代。好莱坞喜欢把工业文明之前的人类文明——比如印第安人游牧状态的部落文明——描画成一幅美好纯真的迷人图景,似乎人类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伊甸园般的田园时光,而后因发展工业而误入歧途,变得与天地为敌。须知,影片中的田园美景只是造梦工厂一厢情愿的想象。我们或许可以把这样的画面当作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但是一定不要像好莱坞电影里预设的这样,把现代文明当作恶魔,把这样的画面当作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好像只要打败这个恶魔便可以重回伊甸园。正确的观念应该是,我们可以通过改进现代文明来把美好的田园画面纳入其中,而不是通过对抗和破坏现代文明来重返美好的田园时代。破坏现代文明的后果并不会是重返田园,而只可能是重返蛮荒。

另一角度来说,工业文明的邪恶面孔只是《阿凡达》的故事编码,并不是什么这部电影可以拿来被批判的BUG。想要看工业文明的正面形象,只需要放下《阿凡达》拿起《变形金刚》就可以,剧情是烂了点,但机械钢铁的金属美感展现的还是相当充分的。把工业文明描绘成正也好邪也好,都是成全故事的手段而已,不必非要由故事来反推创作者的态度,也许创作者在这件事上压根就没态度。不过就比例来说,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技术文明的正面形象,在好莱坞电影里面占的比例还是太少了,而负面形象绝对是一抓一大把。

最后说一点战斗力层面的问题吧。在《阿凡达》中,一边是笃信万物有灵的部落文明,一边是要砍树挖矿攫取自然资源的人类文明,二者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前者痛恨后者破坏了自己的土地和神灵,后者认为前者阻碍了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部落文明推崇个人的勇敢、顽强、坚毅等精神品质,但个体的战斗能力毕竟有限。即便是部落里每一个人都骁勇善战,从军事层面来考量却没有多少可以上升的空间。在组织纪律和战略战术方面,部落文明在战斗中能够短时间内飞速进步,但是就规模人数来说,部落式的群体结构注定了这一组织的战斗人数不可能规模太大,个人再怎么以一当十也不可能打得过成建制的现代军队。最重要的一点,当一个文明把关注点全部集中在个体战斗能力的提升上时,是不大可能主动去考虑通过科技手段武装自己来提高群体战斗力的。就算他们能抢来飞机大炮,也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学会使用这类技术含量更高的现代化武器。就算他们能学会使用这些抢来的先进武器,也没有能力实现独立研发和自主生产,更不用说给武器升级换代了。可以说,部落形态的原始文明在遭遇现代文明时,既有理念上的绝对冲突势必引发战争,又在军事战斗能力方面有着无法提升的致命缺陷,尤其是无法跨越科技的瓶颈,在战役上偶尔取胜是有可能的,但文明的悲剧命运并不会因此而被扭转。

写到这里我不禁怀疑,所谓文明的多样性是否真的存在?也许文明的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先是有N多个石器文明百花齐放,然后有其中一个石器文明不小心在科技树上点亮了青铜冶炼这一技能,于是它的战斗力暴涨,开始大*四方掠夺资源,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强壮。人类文明就这样从石器时代进入到了青铜时代,那些没能掌握青铜技术的石器文明全都成了文明进阶的牺牲品。之后的文明进阶不过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上升中上演差不多的故事,从百花齐放到一枝独秀,然后再百花齐放再一枝独秀。至少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文明进阶,都会让科技树上走慢一步的N多文明沦为文明发动机的燃料,甚至沦为毫无意义的炮灰。这一过程很血腥,很残酷,但又无比真实。

如今,在北美尚有少量的印第安人生活在他们的保留地,在非洲、澳洲也尚有少量的原住民部落存在,可与其说他们是现代文明之外的另外一种文明,不如说他们是被已经全球化和同质化的现代文明刻意保留下来的盆景。说到这儿,这篇文章或许可以收尾了。与其说《阿凡达》为我们创造了现代文明之外的另外一种美好文明,不如说,它利用现代文明在科技方面的最高成就,结合创作者对于人类原始文明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打造了一个关于理想文明的虚拟盆景。人类文明终有一天要走出地球的襁褓,奔向星辰大海。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会遇到潘朵拉星球,但愿到那个时候,文明的悲剧不再上演。

阿凡达告诉我们的道理,阿凡达讲了什么主题(7)

《阿凡达:水之道》剧照

本期编辑 邹姗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