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 :系县人民政府驻地。以位处城关得名。清时称在城保。1924年属中区。1926年属城关区。1936 年称城厢镇。1948 年称城关区。1949年属一区(大屯)。1950 年仍为城关区。1955 年为城关镇。1958 年称城关公社。1961 年复为镇。1965 年又称公社。1984年初又改建为城关镇。辖西关街、西大街、北大街、东关街、东街、东中心街、南街、南关街、南后街、大观堂街、小东门街 11 个居委会,小赵庄1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除汉族外,回族约占 12%。面积 24 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 5.9 平方公里,耕地 21846 亩。系郏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茨芭乡:在县境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茨芭村。东南距县城 18 公里。据传,茨芭村村址处原是一片荒丘,岗上坡下茨藜、荆棘从生,蔓爬遍地,故称茨爬。民国初谐音雅化为茨芭。乡境清称塔亭保。1942年称苏坟镇。1948 年属六区(苏坟),区治苏坟村,后迁茨芭村。1955年改为茨芭、大庄2个中心乡,下设小乡。1958 年建茨芭公社。1961年公社改为区,下设 15个小公社。1965年区改为公社。1984年初,改建为乡。辖茨芭、吴寨北、吴寨西、吴寨东、刘洼、许洼、高村、薛村、姑嫂寺、庞庄、干河、棋盘、刘村、王张、北姚村、段磨李、石灰王、大庄、上丁村、管村、邢村、平盘、齐村、吴洞、东姚村、苏坟寺、傅村、前庄、东庄、后李、天城洼、构树张、清泉、铁炉、山店、山头赵、尖山、竹园沟、北竹园、空山洞、陈家寨 41 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面积 1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2534 亩。乡境东部有三苏坟。
薛店乡 :在县境西部。乡人民政府驻薛店,东偏南距县城 12公里。薛店则是以传说汉代薛王葬此,又为古通衢并设有店铺而得名。乡境清为涌泉保。1942年称薛店镇。1948年属二区(薛店)。1955年改为薛店中心乡。1958 年建薛店公社。1961 年公社改为区,下设 14个小公社。1965 年区复称公社。1984年初改建为乡。辖薛店西、薛店北、薛店南、赵寨南、赵寨东、赵寨西、临河、韩店、刘七、西关庄、东关庄、太朴寨、狮子口、前冢王、后冢王东、后冢王西、后冢王南、后冢王北、王圪垯、吴村、肖庄、李庄、谢庄、张武楼、张临渠、唐村、使郎庙、田湾、青杨庙东、青杨庙西、青杨庙南、胡村、韩庄、吕沟、洞子沟、下宫、薛庄、靳窑 38 个村委会,48 个自然村。面积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62939 亩。
渣园乡 :在县境中西部。以原公社机关驻渣园取名。渣园得名是,北宋徽宗初年(1102 年~1110 年),崔鹏(字德符)免官后,隐居郏城西,治地数亩,寓号“婆娑园”。明末破落,园中瓦砾狼藉,渣滓遍地,人称“渣子园”,简称渣园。1974年公社机关迁驻宋堡(在渣园西南 1.7公里),东偏南距县城 5.5公里。乡境清时属黄道保。1942年属薛店镇。1948 年属二区(薛店)。1955年属薛店中心乡。1958 年建渣园公社。1961年公社改称区,下设 14个小公社。1965 年区改称公社。1984 年初改建为乡。辖宋堡、渣园、马头张、王赵庄、查庄、朱庄、西王楼、二十里铺、西冯庄、下孙、马圪垯、黄阙、十里铺、杜庄、马鸿庄、仝楼、大王庄、叶庄、林村、范寨、寺街、望月河、郝庙、小卢寨、东冯庄 25个村委会,49个自然村。面积 41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37028 亩。
黄道乡 :在县境西北部。乡人民政府驻东黄道村,南偏东距县城 12公里。据传,村北有庙,庙中黄老道文武双全,远近闻名,故称黄道。后村中黄姓西迁建村称西黄道,故称原址为东黄道。乡境清时为黄道保。1942年属西关镇。1948 年属苏坟区(茨芭区)。1955 年为黄道中心乡。1958 年建黄道公社。1984年初改建为乡。辖黄道南、黄道北、西黄道、大桥、谒主沟、石望河、山前李、纸坊、前谢湾、后谢湾、老庄、王英沟、门沟 13 个村委会,37 个自然村。面积 4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18417 亩。乡境有煤矿。
大李庄乡 :在县境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大李庄东侧吴堂村,东北距县城4公里。大李庄得名是,据传,明初李姓先居此地,称李庄,后村庄扩大,遂称大李庄。乡境 1952 年称大李庄乡(系区辖乡)。1958 年属渣园公社。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原大李庄乡写了《在一个乡里实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主席曾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68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中,为纪念*批示,把原渣园所辖的杨庄、吴堂、大李庄3个大队从渣园公社析出,成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1980 年改为大李庄公社,并析出渣园公社 6个大队属之。1984年初改建为乡。辖吴堂、大李庄、青龙庙、赵花园、邱庄、杨庄、小程庄、桃园铺、大程庄、石庙、西苏庄 11 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面积 14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14606 亩。
白庙乡 :在县境中部。乡人民政府驻白庙,西南距县城 5公里。据传,村西南处原有一座白衣菩萨庙,明代在此建村,村依庙名。乡境清属安乐保。1942 年属团造乡。1948 年设白庙乡,属安良区。1955年设白庙中心乡。1958 年改建为公社。1961 年改称区,下设8个小公社。1965 年复称公社。1984年初改建为乡。辖白庙、郝庄、五里庙、谒王庄、下叶、宁庄、鱼池、贾坡、张村、赵庄、黑庙、大郭庄、胡坡、后村、谢招、团造东、团造西、坡周、杨村、吕村、司楼、邢庄、老席庄、冀麻庄 24个村委会,51个自然村。面积 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6353 亩。
安良镇 :在县境北部。镇人民政府驻东安良村,西南距县城9公里。安良得名为,唐宋至明清时,汴洛古道在此经过,有叫安亮者在此开店,故得名安亮店。后村中人口增多,在村西又建一村,称西安亮,原村遂称东安亮。清嘉庆七年(1802年),为避乱,取名安乐镇。1937 年以谐音称安良镇,两村则称为东、西安良。乡境清时大部属安乐保。1942 年为安良镇。1948 年为四区(安良区)。1955 年为安良中心乡。1958年建安良公社。1961 年改为安良区,下设 13个小公社。1965 年复称公社。1984 年初改建为乡。1989年1 月改建为镇。辖安东、安西(以上2 村委会同驻东安良)、三岔沟、高门垌、高垌、段沟、磨石坑、老山薛、高楼、小寨、西安良、任庄、岩郭、丁李庄、塔林坡、王平庄、孔村、蜂刘、苗楼、沟李、高庙、赵楼、肖河、田村、徐楼、北朱洼、张庄、刘武店、水泉寨、王楼、酸庄、鲁庄、狮东、狮西、山头张、水磨湾 36 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面积 1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70155 亩。
王集乡 :在县境东部。以原王集公社机关驻王集得名。王集得名是,元至大年间,王姓迁此建村,且有集市,故名。1977 年公社机关迁驻新村(在王集北 3.5公里),西距县城6公里。乡境清时大部属丰北保。1942年称侯店镇。1948年为八区(王集区)。1955年为王集中心乡。1958 年建公社。1961年公社改为区,下设8个小公社。1965 年复改区称公社。1984年初改建为乡。辖辛庄、蔡庄、雨霖头、柴堂、大屯、四里营、吴楼、毛庄、汪庄、史庄、大墙李、徐庄、枣庄、王集、八里营、寨子、步店、魏庄、赵刘庄、孙集、马头王、刘庄、北李庄、孔楼、侯店、董村、蓝庄、王家庄、西岩、东岩、苏庄、龙头槐、董庄 33 个村委会,72个自然村。面积 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57274 亩。
冢头镇 :在县境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冢头村,西偏南距县城 13公里。据传,冢头村建于唐代,以位于薄姬疑冢(西汉)西端(头),故名。镇境清时大部属贵梨保。1942 年为冢头镇。1948年为五区(家头区)。1955年为达理王中心乡。1958 年建冢头公社。1961 年改称区,下设 12个小公社。1965 年复改区称公社。1984年初改建为乡。1989年1月改建为镇。辖冢头东街、冢头北街、冢头西寨、小李庄、拐河、达理王、高刘庄、李子曰庄、蓝育、柿园、梁庄、靳庄、李渡口、三郎庙、花刘、天地庙、秦楼、大花园、仝村、陈寨、小庙张、段村、柏坟周、纪村、王寨、前王庄、北三郎庙、高庄、焦村南、焦村北、李梓楼、陆村、圪塔王、圪塔寨、任刘庄 35 个村委会,49 个自然村。面积 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57729 亩。
长桥乡 :在县境东部。以原长桥公社机关驻长桥,故得名。据传,长桥村建于明永乐年间,秦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时,取名秦庄。明末,有一李姓官员和襄城县黄柳村人结亲,为往来方便,在村西修一较长石桥,村名遂改为长桥。1970年后,公社机关迁驻窦堂(在长桥西北侧),西偏北距县城 14公里。乡境清时大部属富梨保。1942年属冢头镇。1948 年为七区(长桥区)。1955年改为长桥中心乡。1958 年建长桥公社。1961 年改称长桥区,下设 13个小公社。1965 年复称公社。1984年初改建为乡。辖窦堂、东长桥、白庄、双槐赵、楼王、龙泉寨、渔陈西、渔陈东、刘楼、老李庄、西长桥、黄庄、确李、石羊赵、西谷刘、东谷刘、罗沟、王凤梧、李常庄、李光明、王老庄、坡赵、坡河、坡马、阎楼、时庄、花里赵、前凌堂、后凌堂、瓦厦吴、郑桥、大李楼、后洼、兴店 34个村委会,61个自然村。面积 50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52551 亩。
堂街镇 :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堂街,西北 距县城 12 公里。唐时,堂街处建有供奉三教(儒、道、佛)的崇善寺,并建有菩萨堂,故称村名为三教堂。因有街市,民国初简称为堂街。镇境清时大部属丰南、丰北保。1942年为堂街镇。1948年为三区(堂街区)。1955年为堂街中心乡。1958年建公社。1961 年改称堂街区,下设 17个小公社。1965年复称公社。1984 年初改建为乡。1989年1 月改建为镇。辖堂街西、堂街东、南王楼、石洼、士庄东、士庄中、士庄西、李楼、关庄、南朱洼、李王寨、石桥店、南谢庄、李世和庄东、李世和庄西、丁庄、岔河、后庄、段李庄、孔湾东、孔湾西、王来湾、孟庄、上李、曹庄、小谢庄、寺后、龙王庙、邵湾、前窑、圈李、郭庄、北张庄、张沟 34个村委会,107个自然村。面积 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7808 亩。
李口乡 :在县境南部。乡人民政府驻李口,西北距县城 19公里。传说李口村中曾有五条小溪穿流,故村原称五道河。明初以李姓居张寨、铧角两山口处北侧,取名李家口,简称李口。乡境清时属小丰保。1942年称李口镇。1948 年属三区(堂街区)。1955 年建李口中心乡。1958 年建李口公社。1961 年改称区,下设11个小型公社。1965 年复称公社。1984年初改建为乡。辖李口东南、李口东北、李口西北、李口西南、周沟、周庄、白龙庙、阎集、袁庄、韦楼、马庄、小昝庄、林庄、张店南、张店东、张店西北、寺杨、老昝庄、郭楼、王辛庄、大张庄、凤凰岭、昝家 23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面积 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35112 亩。
姚庄回族乡:在县境东南部。乡人民政府驻姚庄,西北距县城 12公里。据传,姚庄建村于清代,以姚姓始居而取名。姚庄村回族人口较多,1984年7月从堂街乡划出姚庄等6个村委会成立回族乡。辖姚庄、南三郎庙、礼拜寺、解庄、小张庄、小崔庄 6个村委会,13 个自然村。回族约占 40%。面积 9平方公里,耕地8571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