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2320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前言
我们说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活在“要”和“怕”中。
“要”是索取,是*;“怕”是担心,是恐惧。
“要”分为:物质上的索要和精神上的索要。精神索要比物质索要更可怕,因为物质的索要还有可能满足得了,精神的索要用多少钱能够买得来呢?
很多人往往执着在我又不要你的钱、你的房、你的车,我只要你……
类似:
- 面对爱人:
我们要尊重,要理解,要依靠,要浪漫,
要TA给我感受好,要TA不唠叨,
要TA早回家……
- 面对孩子:
我们要TA自律,要TA学习好,
要TA有出息,
要TA为自己争面子……
- 面对自己:
我们要努力,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人问:难道“要”这些不对吗?
不是你要的这些东西不对,而是你的“要”不对。
例如:
“我幸福”和“我要幸福”,一样吗?
“我快乐”和“我要快乐”,一样吗?
“我吃素”和“我要吃素”,一样吗?
“我爱孩子”和“我要爱孩子”一样吗?
一个代表的是状态,是自然而然达到的状态;
另一个带着强迫的感觉,是人为的,人 为=伪。
所以,强迫自己做到正确的事,那一定是因为没做到。
当然,有很多人因为要不到、绝望了,而“不要”了;
或者有些学员学习后,要求自己“不要”。
这也是一种“要”,
这种“要”叫要“不要”,是要求自己“不要”的一种“要”。
我们常说: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依附于“要”,想得到什么,先给予别人什么。
“要”是自私的,爱是无私的,是奉献,是给予。
所以,“要”的反义词不是“不要”,而是“给予”。
例如一 :你想孩子自律。
你得先去看到孩子为什么做不到自律,是缺了什么?是缺了信任,缺了认可,还是其他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缺?
你能给吗?给不出就去学习和成长自己,慢慢让自己能给到,而不是说孩子没自律却不去探索真相;或者觉得自己管不了,就不管了,不要了,对吗?
例如二:你想爱人不唠叨。
你得看爱人为啥唠叨,是心不安吗?
她为什么不心安,她是谁?
我为什么没给到她心安,我是谁?
当你了解自己缺啥,爱人缺啥,你就知道给什么,怎么给了;而不是装着“不要”,而去忍耐着爱人的唠叨。
例如三:你想快乐,想别人尊重你,想别人理解 你。
你先给予别人快乐,你成了快乐本身,你不就有快乐了吗?
你先给予别人尊重,一个懂得尊重的人,自然被人尊重,对吗?
你先给予别人理解,当你懂得理解别人时,肯定已经理解自己,你还需要别人理解吗?
所以,不要在“要”和“不要”的两端跳来跳去,而是学会看见自己,学会给予他人。
下面,我们推荐一篇小文,作者的体验正好体现了要“不要”也是一种“要”。
正文
曾经的我,是一个不断向外索要的人,我要理解,要认可,要爱……同时,我也总怕不被人理解,不被人爱,怕被人嫌弃、看不起……
学习爱与幸福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放下“怕”和“要”的过程。我通过不断地看见自己的“怕”和“要”,再通过爱与幸福这个环境所给予的爱和信的力量,化解了很多的“怕”和“要”。
最近,我发现自己隐藏了一种比较深的“要”。
为什么说这种“要”隐藏的比较深呢?因为我表现出来的是“不要”。
之所以能表现出“不要”,那是因为当我有“要”的念头时,就会把这个念头非常快地从头脑中删除,看似转念很快,实际上是我用头脑中的理论知识压抑了我想索要的心,我在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不能“要”。
这种压抑的方式,对我并没任何好处,甚至误导了我,或者说我自己欺骗自己,展现出一副成长得很不错的样子。但是,这个念头不会因为我一次次地压抑就会消失,它会因某些事某些人的出现,一次又一次地冒出来,反反复复。
当有一天我的脑压不住我的心,就会有一次爆发。这个爆发会随着我学习的时间越长,间隔期就越长。
看似在成长,实质上却是一种深深的“压抑”。这份压抑让我的心不那么通畅,让我这个人时不时地有点无力。
这一次,我的指导师通过我对爱人的一句话,让我看见了自己要“不要”也是一种“要”。
当我正视和承认自己这种“要”的时候,我发现脱去这层所谓“不要”的外衣,原来我对爱人是有很多“要”的,只是因为怕经历“要不到”的痛苦难受,怕别人觉得我没成长而不敢要,才表现出“不要”。
当我愿意承认、允许、接纳自己的“要”后,我的“要”就不断地冒了出来,让我有机会去看见自己,了解我自己。
例如:爱人问我一些爱与幸福里发生的事,我就产生了“烦”。
我烦爱人问的这件事在爱与幸福里已经发生了很长时间,为什么他会不知道?其实他就该不知道,因为他不像我天天泡在爱与幸福里,并且我也从未主动与他说起,他怎么可能知道。
我烦什么呢?我烦的是:我想要一个能与我同频的人,一个能给我指点和依靠的人,而不是总问一些我都知道的事。更深层的原因则与我曾经孤独的初中经历有关,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工作完成后的放松方式是沉迷看小说。
看见这个点后,我真的特别喜悦,因为我对自己沉迷小说的状态是困惑的,一直想去看见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却一直没看清。这次如果没有脱去“不要”的外衣,我可能就忽略过去了。
爱与幸福说:
要“不要”也是一种“要”,“要”的反义词是“给予”。
我对自己的看见,其实就是对自己最大的给予,因为我通过看见自己,给予了自己最大的理解,有了理解我才会爱自己。
而且,我向爱人真实表达后,爱人更理解了我的行为,而不会误解我在嫌弃他,他就更愿意和我一起探讨爱与幸福里的事,更愿意践行爱与幸福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