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土地填合适的成语,什么的田地四字成语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22:26:02

课题

20.三黑和土地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

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课件出示2】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3】

旱天 恨不得 土疙瘩 顺溜 松散 麦籽 白霎霎 荞麦 耙地 痒抓抓 蹚坏 闺女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出示课件4】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出示课件5】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出示课件6】“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出示课件7】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板书: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

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板书

内容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咸(xián chéng)甜 荞(qiáo jiāo)麦

耙(bà pá)地 蹚(tàng tāng)河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农民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土地。(缩句)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改为反问句)

三、选词填空。

白花花 白霎霎 白茫茫

1.三黑看到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 像一片雪。

2.那云朵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 的云朵,而是五彩缤纷的。

3.脚下踩着 的雪,想踩着一面白色的毛毯一样,软绵绵的,舒服极了。

【答案】

一、咸(xián)甜 荞(qiáo)麦

耙(pá)地 蹚(tāng)河

二、1.农民把生命投入土地。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能不舒服吗?

三、1.白霎霎 2.白花花 3.白茫茫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不足之处:

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三黑和土地》这篇课文开头写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中间部分先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开始前,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情景。接着写在战斗中,郝副营长为了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保证了战斗的胜利。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从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体会郝副营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美好生活而献身的精神,是教学上的重点。

【作者介绍】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他是中国“五四”以来杰出诗人之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1997年病逝于郑州,曾任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他从1925年就开始了长达70年的诗歌创作。他的诗作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和清白,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朴实自然、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誉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集《地层下》《鹁鸪鸟》《窗外》《苏金伞诗选》《苏金伞新作选》等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谨以此文共同缅怀这位在中国文坛有重要影响的商丘诗人。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控诉太阳

五点二十分,

这残暴的时间,

从世界上

拉走了我们的闻一多先生!

擦干眼泪

我要提起控诉。

——但控诉谁呢?

呵,太阳,我选定了你!

五点二十分,

正是你,太阳,

辉煌照耀的时刻,

为什么眼睁睁地

看着卑鄙的谋*,

在大街上公开地进行!

你怎么不早点落下去,

或者索性不出来!

让那些暴徒们

把中国的人民*光,

你都可以不作见证。

也或者,

七月十五日

又是下雨的日子,

跟李公朴先生死的那一天一样?

——哎哎,霪雨的昆明

霪雨的中国呵!

然而五点二十分,

究竟还是白天,

是应该由你管束的。

谁叫你带来与黑暗不分,

而又同样可怖的白天哪!

1946年7月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咸( ) 耙( ) 荞( ) 霎( )

成( ) 粑( ) 桥( ) 需(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土 一( )种子 一( )床 一( )雪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 )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也叫得更欢。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再仿写所填词语。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对三黑心理描写的句子。

3.“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参考答案:

一、咸(咸味) 耙(耙地) 荞(荞麦) 霎(霎时)

成(成长) 粑(糍粑) 桥(木桥) 需(需要)

二、一(块)土 一(粒)种子 一(张)床 一(场)雪

三、1.笑眯眯 美滋滋 乐呵呵

2.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是三黑的心理描写,写出他重获土地后的喜悦之情。

四、示例:秋天的叶子活象一个惆怅的老人,飘落时好似在跟人依依惜别。

课题

意见不同怎么办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懂得在大家意见不同时,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2.学习运用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学

重点

讨论问题时能够态度平和,有理有据地讲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

难点

学习运用讨论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

1.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在什么地方遇到过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你和别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讨论:意见不同怎么办?(板书:意见不同怎么办)【出示课件1:课题】

以问题方式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进入到问题情境中来,积极参与交际活动中来。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出示事例

1.出示具体事例,学生读一读。

【课件2】

问题一:春节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

问题缘起:烟花爆竹给人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气氛,但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带来诸多问题和隐患。

【课件3】

问题二:要路还是要树?

问题缘起:南方某些城市为了拓宽城市道路,砍掉生长了几十年的大树。这件事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为拓宽城市道路,促进经济繁荣,砍树是值得的;有人认为,这些树已经长了几十年,栽树不容易,树木有利于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不应该砍树。发展交通要另想办法。

2. 想一想: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自由交流。

二、交际练习

1.分组分角色: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先选择本小组要练习交际的材料,然后按课本上的“相关方”逐一确定角色。

2.每个角色准备好自己的发言材料,准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针对事例,参与讨论,阐述对问题的看法。

4.提示:【课件4】

v 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弯曲,不断章取义。

v 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v 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要有根据。

(适时板书:尊重别人 换位思考 态度平和 以理服人 有理有据简洁明了)

三、交际示例

针对事例一的口语交际,出示:【课件5、6、7】

普通市民:我认为春节应该燃放鞭炮,多年来流传下来的老规矩了,再说,如果没有鞭炮声,过年的味道就没有了。

环保局局长:我认为不应该放,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的烟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对广大市民身体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烟花爆竹燃放后还会产生大量的垃圾,给环卫工人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

消防队员:每年都会因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火灾,所以为了安全考虑,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了。

眼科医生:每到春节期间,我们眼科都会接收一些因燃放烟花爆竹受伤的患者,有的相当严重,个别会失明。我的看法是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了。

环卫工人:燃放以后,纸皮到处飞,好多的烟花箱子、筒子很难清理,也看见有着火的现象。

鞭炮厂工人:我们对燃放烟花爆竹不支持也不反对。我们考虑的是我们的饭碗问题。如果能给我们安排好其他出路,不至于让我们自谋生活的话,我们也不支持燃放烟花爆竹。

……

把具体事例摆在眼前,交代问题的缘起,使学生意识到这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

分角色,准备发言材料,积极参与。要切实把自己定位成新的角色,想一想,在这个新角色的人会怎样想怎样说,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出示口语交际的事例,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按照交际的正确方法去和不同身份的人交流,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课堂总结

1.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仇恨别人。

2.要静下心来,学会换位思考,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1. 课下围绕“小学生该不该上网”与同学练习口语交际。

板书

设计

意见不同怎么办

尊重别人 换位思考

态度平和 以理服人

有理有据 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

这节口语交际课的重点是学习协商解决意见有分歧的事情,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具体任务是就课本提供的两件事例来讨论解决的办法。

我认为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每个同学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所任角色的意见,有理有据,比较成功。

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对真正锻炼口语交际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今后,我要切实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随机处理,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

课题

学写倡议书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明白如果有一个好的想法想得到大家的支持,并一起去实施,可以写倡议书。

2.让学生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使学生学会写倡议书的格式和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

难点

写出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可行性强、语言准确、短小精悍的倡议书,所提倡议要合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具

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做一份社会调查,通过查找资料、访问以及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的感受等形式弄清楚存在的问题。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倡议书例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一、激兴趣,引课题

1.播放幻灯片,激发兴趣。同学们(师出示【课件2】关于环保的图片)图片看完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

生:现在的水资源严重缺乏,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严重缺水,那些孩子们真可怜,我们要保护水资源,从现在开始节约用水。现在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雾霾带给人们的疾病困扰很厉害,我们要多植树造林……

引起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2.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刚刚你们说的那些想法、点子,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为缺水地区、疾病重灾区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板书:学写倡议书) 

二、读内容,明要求 

1、翻开书本,阅读习作内容。  

2、学生自由读习作内容,概括本次习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3、学生把自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在全班交流,并归纳要点:【课件3】

(1)倡议书的格式要正确。

(2)倡议书要写清楚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

三、拓思路,想问题

1.同学们,在课前,我建议大家找一找身边存在的环境被破坏,被污染的现象,你们能不能说说,都发现了哪些问题?

2.根据调查报告,生交流反馈。    

例如:生活中,人们浪费水,水资源被农药等化学用品污染。浪费电,不随手关灯,无人看电视还一直开着等。空气的污染,白色塑料袋的滥用,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等。学校中,乱扔果皮纸屑,浪费纸张等问题 。

3.巧设对立面,解决疑难点    

(1)师根据生的回答提出不同主张,生反驳,引发对立。 

学生们说节约用水,老师可以说:反正我家不缺少水,我家花着钱呢,浪费不浪费和别人没有关系……   

(2)师生之间在争辩中寻求正确答案:倡议书不仅仅只满足个人需求,而且应该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板书:存在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

(3)这么多的不环保现象,浪费现象,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生说出一些建议,教师适当引导看建议是否合理,帮忙梳理。)

师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要求:合理、具体(板书:解决的办法——合理、具体)   

四、借例文,明格式

1.【课件4】师出示一份有问题的倡议书。

2.生再次回顾习作内容,明确格式。【课件5:格式要求】

(1)题目:在第一行中间写上“XXX倡议书”几个字。

(2)称号:倡议的对象。

(3)正文:写清倡议的事项和原因。

(4)署名、日期:最后署名要写上提出建议的团队名称或个人姓名,再另起一行(对应署名位置)写上提出倡议的日期。(板书:格式要规范正确)

3.【课件6】师出示正确格式的倡议书,再次引发学生注意格式。

五、谈收获,留作业

1.说一说,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

2.写一份倡议书,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倡议,格式要正确要规范,根据倡议的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以环保问题引入本次习作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对环抱问题提出倡议,让学生有话可说。

明确倡议书的写法,突破教学难点,为写好倡议书做好铺垫。

从污染问题着眼,引发学生关注,为学生提出合理的倡议引路搭桥。

仅仅从格式方面着眼,让学生学会按照用正确格式写倡议书,为学生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板书

设计

学写倡议书

存在的问题

产生的原因

解决的办法——合理、具体

格式 要规范正确

教学反思

这一次习作前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查找关于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资源、土壤资源等遭受严重破坏或遭受污染的资料,二是开展到校园、社区、公园、街道、学校周边走一走、看一看的活动,了解周围存在哪些污染现象。在交流资料时,学生身受感染,心灵受到震憾。因此,绝大多数同学都定准了自己提出倡议的对象,定好了倡议的主题。很多同学向自己的父母提出《关于节约用水的倡议》,向同学们提出了《关于保护学校环境卫生的倡议》等等。这些倡议指出问题时描述生动,感情真挚,而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建议的内容清晰,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细致,建议的态度委婉,让人容易接受。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习用多种方法去读懂古诗句的意思。

2. 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3. 学会乘公交车,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4. 积累“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具体所指。

教学

重点

学习运用借助注释、想象、了解古代文化常识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句。

教学

难点

学习从一段话中看出作者的观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

教学

( )分钟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六》(板书课题)【课件1:课题】

交流平台

一、交流学习方法

1.出示古诗《浪淘沙》

【课件2】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对照古诗,想一想自己是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

3.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4.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不少的古诗,大家都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体总结如下,出示:【课件3】

v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字词。

v 有画面感的诗句,可以通过想象去体会。

v 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适时板书:注释 想象 常识)

二、完成阅读练习

1. 出示古诗

【课件4】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代: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⑴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

⑵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花门口:指花门楼口。

⑶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2. 合作交流: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词句段运用

一、分析提炼观点

1. 出示:【课件5】

为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人们在城市里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是城市的“绿色卫士”,人们把它们比作“城市之肺”,是十分形象和确切的。因为这些“绿色卫士”,不仅能吸收空气中过剩的二氧化碳,调节城市空气,而且能降低灰尘污染——叶子表面的绒毛和黏液能吸附飘尘,阻止灰尘微粒蔓延。

2. 学生读这一段话,读两遍。

3. 交流: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4. 汇报,评价,指导:

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这些花草树木。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作者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从颜色和作用两方面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郁郁葱葱”“绿色卫士”“城市之肺”这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花草树木的赞美。

(适时板书:抓住关键句 把握观点)

二、选择乘车方案

1.学生自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部分文字,明确时间和路线。

2.小组交流,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

1. 教师检查指导:

(1)时间:早上九点以前 路线:温泉镇——宋家洼

(2)乘车方案:早上六点钟先坐65路车从温泉镇到四通桥下车,然后坐86路车从四通桥上车到宋家洼下车。

日积月累

一、根据拼音自读

1.出示:【课件6】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谷:稻、麦、黍、菽、稷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彩:黄、青、赤、白、黑

2.学生练习读一读,记一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不懂的字。

二、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1.五行是中医理论之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这一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运用于医学,用以说明脏腑的属性及相互关系;也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平常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3.五音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五音”:唇、舌、齿、鼻、喉(张炎《词源》)。

4.“五彩”是黄、青、赤、白、黑,泛指各种颜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在明清两代得到发明和发展。主色调有红、黄、绿、蓝、黑、紫。

出示古诗,让学生对照古诗来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灵感,便于回忆。

出示课外古诗,安排学生合作探究,读懂古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复习巩固刚刚学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阶段又可以与同学取长补短,学到新的方法。

教师指导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一学习方法。

板书

设计

注释 想象 常识

抓住关键句 把握观点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主线,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因此,我们要教学生从小就接触和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生活,积累生活。

“交流平台”栏目的重点是教学生学会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学生从自己平常的学习经验出发,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然后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最后理解一首课外古诗,验证自己的学习效果。

“词句段运用”栏目有两项内容,一是从一段话中提炼观点,二是学习选择合适的乘车路线。教学此栏目,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言,然后教师指导。

课堂教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学到了学习方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