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节奏划分及翻译,穿井得一人的停顿划分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4-02 23:36:50

一、《穿井得一人》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编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编者典故

奇货可居、说服异人、邯郸献姬、一字千金、饮鸩自尽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作品简介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朗读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语

穿:挖掘,开凿。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丁氏:丁是姓氏;丁氏泛指“姓丁的人”;但也有观点认为;古代妇女的称呼大多为姓加氏字。所以应该译为姓丁的妇女;尚存疑。为避免误解;泛译为“姓丁的人”。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给。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令:派遣。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求闻之若此:求,听闻。闻,传闻。之,倒装的标志,不译,翻译顺序为求若此闻之。若此,像这样的。

若此:像这样,如此。

不若:不如。

古今异义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原文中的句子:一狼径去。

译文:一只狼径直走开了。

2、少: 古义:稍微。 今义 : 数量小。

原文中的句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

原文中的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4、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原文中的句子:止增笑耳。

译文: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5、股: 古义:后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原文中的句子: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译文: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死了。

6、盖: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原文中的句子: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一词多义

【闻】

①听到:有闻而传之者

②使---听见:闻之于宋君

【若】

①像。 求闻之若此

②及,比得上。 不若无闻也。

【及】

①待,等到。 及其家穿井

②来得及。 将复何及

【之】

①结构助词,的。 宋之丁氏

②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国人道之。

【其】

①代词,他。 及其家穿井

②代词,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

【闻】

闻之于宋君。使---听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1)告人曰。省略主语,应为“(丁氏)告人曰”

(2)“常一人居外”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常一人居(于)外”。

倒装句

(1)闻之于宋君。状语后置,应为“于宋君闻之”

(2)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应为“于丁氏问之”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应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译文

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就外出打水浇田,经常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听闻了这件事的人就转述说:“丁氏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传播这件事,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命令人向丁氏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听到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行文思路

开端:丁氏家中无井,派一人在外管打水

发展:打井后告人说“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高潮:宋君派人问之,明白真相

结局: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问题探究

1、《穿井得一人》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答: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穿井得一人》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穿井得一人》文末“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有什么作用?

答:总结全文,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告诉人们: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不可以讹传讹。

  1. 《穿井得一人》中,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1)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②“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

(2)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我们不能盲目轻信,随便传播,更不能以讹传讹。

一定要多方查证,辨别信息的真伪,实事求是,弄清真相。

5、《穿井得一人》中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穿井得一人》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答: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穿井得一人》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①、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②、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