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
读音
kāi pì
释义
1.打开,打通,开创(场地、道路、局面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开发:开辟荒地。
近义词 开拓
反义词 保守
居然
读音
jū rán
释义
副词。竟然,表示出乎预料:一个小厂居然能生产出这样精密的仪器来!
近义词 竟然 公然
反义词 果然 当然
收获
读音
shōu huò
释义
1.取得成熟的农作物: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2.比喻心得、战果等:畅谈学习收获。
近义词 成就 收成
反义词 耕耘 付出
吩咐
读音
fēn fù
释义
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父亲吩咐大哥务必在月底以前赶回来。
我们俩做什么,请你吩咐。
近义词 嘱咐
反义词 听从 听命
爱慕
读音
ài mù
释义
1.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相互爱慕 。爱慕 之心。
2.因喜爱而向往:爱慕 虚荣。
近义词 仰慕 倾慕
反义词 嫌恶 嫌弃 妒忌
分辨
读音
fēn biàn
释义
辨别:分辨是非。天下着大雨,连方向也分辨不清了。
近义词 辨别 辨识
反义词 混淆
体面
读音
tǐ miàn
释义
1.体统;身份:有失体面。
2.光荣;光彩:好吃懒做是不体面的。
3.(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长得体面。
近义词 得体
反义词 寒酸
榨油
读音
zhà yóu
释义
榨,压出物体里的汁液,“榨油”就是榨取含油物体的油分。
词语搭配
开辟(空地)
价钱(便宜)
(鲜红嫩绿)的果实
(高高)地挂在枝头
(矮矮)地长在地上
(深深)地印在心上
好句解析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是父亲对花生的第一次议论。“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里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的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其中“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是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这种品格的确很可贵。不过父亲只提出对桃子、石榴、苹果的客观印象,只是从外表方面将两者做了比较,并没有对其作评价,学习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苹果推到另一个极端,作为反面例子来对待。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从表面看很简单,但联系上文,学生会产生疑问:“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就不好?学生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看。的确,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当然更好,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但外表美毕竟不能与内心美相提并论,更看重的当然应该是内心美,更看重能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一个外表不怎么美的人,要做出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也许比外表赏心悦目,很引人注目的人更难,但如若仍能默默无闻,毫无怨言地做努力,给别人带来好处,应该说更了不起,也更让人敬佩。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也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并非针对桃子、石榴、苹果等);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课文分析
分段及段落大意
第一段
(1)、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
(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准备
第三段
(3-15)写吃花生时议花生,父亲对花生品格对赞扬,使我们对普通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
中心思想
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从种花生到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课文详解
①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本段讲了母亲发动姐弟们在后园空地种花生,过了几个月花生收获了。重点词在表示情绪的“高兴”,因为爱吃花生,又有半亩空地,因此种了花生。因为爱吃于是高兴,作者对于如何种花生的过程一笔带过,可见重点要叙述的不在种植而在收获花生后。另一个重点词是“居然”,居然一词表示意外,出乎意料。说明当时我们并没有料到花生会被自己种植出来,因而看到收获了的花生感到格外欣喜。
②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这一段写母亲说要在后园茅亭里过收获节。但凡哪一个有了大成就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母亲在自己年少时对自己的养育和教育念念不忘,一家之中的母亲这个角色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篇文章中没有写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而是写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这样的从父爱的角度写作的文章选入小学课本的不太多,父亲教育子女的角度抒写的文章,与母爱的细腻所不同的是父爱的深沉和高度。
③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这里写了不大好的天色,略显遗憾,但父亲的到来让这个收获节显得很隆重,作者写“实在很难得”说明父亲日常不经常出席这类家庭聚会的活动,看来父亲对这个收获节也很重视。
④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⑤我们争着答应:“爱!”
⑥“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⑦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⑧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⑨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第④~⑨段写父亲和孩子们以花生的好处为主题的问答内容,孩子们答的“味儿美、可榨油、价钱便宜”的答案都是孩子们能够想到的,这样写很真实,也是花生给人们留下的最直观的感受。
⑩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父亲并没有否定孩子们的答案,而是把他想告诉孩子们的花生的好处娓娓道来。这里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做比较,并不是否定这些高高挂在枝头的颜色鲜艳,令人心生爱慕之心的果子,只是从这个侧面反映了花生身藏低下,默默成长,无私地位人们奉献上它全部的宝藏的特点。父亲是想告诉我们,花生朴实无华、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也许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也明白这样说,孩子们未必全部懂得,但人生之路就是这样不断经历,不断感悟的过程。虽然许地山的父亲并不是经常出席与孩子们的家庭聚会,但这次难得的收获节,这位父亲也不忘抓住机会引导和教育孩子们,你从这位父亲的话语和行动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⑪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母的言传身教胜于任何说教,许地山的母亲一定明白自己丈夫教育孩子的苦心,这里“点点头”的动作描写虽然很简单,但却反映了一个家庭的良好家风是夫唱妇随。对比现在当下很多家庭,要么是丧偶式的育儿,要么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各执一词,时常因为家庭矛盾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回忆我们儿时长大的经历中,我的上一代人真的在某种程度上比现代父母们会当父母啊!
⑫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所以”表示下结论,根据前面的原因下了一个结论:花生不好看,但却很有用。父亲是在教育子女们做要有内在美的人。
⑬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的体悟很准确,讲体面却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一定不是父亲喜欢的人。“有用”是要点,既要对国家有用,又要对身边的人有用。不用讲求外表的华丽而要关注内在的有用和美,这才是父亲这段话的真正内涵。
⑭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父亲肯定了儿子的感受。父亲听到许地山的感悟时,一定是十分欣慰而高兴的。
⑮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谈到深夜”说明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很讲究,孩子们也都很懂事,能从劳动获得的收获和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中得到启示,作为食品的花生带来了美味的享受,父亲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话语铭刻在我们心上。让我们感叹陶行知先生所推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是多么正确,孩子的行为如果日常出现了偏差,父母就应该在那一时刻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想要让孩子们懂得的道理也不必专门找时间高谈阔论,只要在生活中一点一滴时刻引导孩子,很多高深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孩子的言行之中了。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啊!
课文问题归纳1、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从种花生到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
2、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为什么在父亲眼里,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
这句话中的“不好看” “很有用”揭示了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谦逊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4、最后一段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
第二句写出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以及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
作用
深化了主题
5、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略写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详写
议花生
原因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向读者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不是为了谈怎样种花生、收花生以及花生的味道如何,因此详写“议花生”部分。这样安排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后习题1、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略写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详写
议花生
2、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3、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年2月出生于台湾,1941年8月病逝),笔名落花生,中国现代作家。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1年,与矛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1927年,回到中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执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解放者》、散文集《空山灵雨》等。
创作背景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 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