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一般都习惯把动物的前足称为“手”,比如猫咪揣小手,狗狗握手等,但严谨来说前肢末端就是前足,“手指”实际上也就是前足的脚趾。
对于在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而言,脚趾的抓握能力很重要,大多数灵长动物的前足脚趾都是“1-4对握”状态,也就是一根拇指可以与其他四根指头形成对握。但也有例外,有些蜘蛛猴的拇指已经退化,其他四根指头呈钩状,可以在快速移动时迅速挂在树枝上。
但考拉这种慢吞吞的动物就不需要退化掉拇指了,甚至为了更有效、更有力地抓握树干,很多树栖有袋类动物都演化出了“双拇指”,也就是“2-3对握”状态。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下面这张图,能很清晰看到树袋熊的前脚趾对握分化。
顺带一提,树袋熊的后脚趾也比较特别,拇指变宽且没有指甲,第二趾与第三趾外部愈合,只在末端分出两根指甲,第四和第五趾为正常状态。
3.育儿袋位置大家都知道树袋熊是有袋类动物,雌性树袋熊的育儿袋位置跟大部分有袋动物都不一样,距离泄殖孔非常近,跟袋熊类似。
这样的结构可以方便幼崽出生时能够更快从泄殖孔爬进育儿袋,一边进食母乳一边继续发育,提高幼崽成活率。
树袋熊幼崽在育儿袋内生活半年左右才会出袋,出袋后还会攀附在母亲身上几个月的时间,并跟随母亲学习爬树和觅食,将近一岁时才拥有独自生活的能力。
顺便说一句,接近出袋状态或者刚出袋时的树袋熊幼崽会开始尝试母乳之外的其他食物,例如母亲半消化后排出的粪便,持续一个月左右,才会开始尝试进食树叶。
4.脑容量与智力虽然树袋熊这么可爱这么呆萌,但我必须告诉大家,树袋熊是一种脑化指数极低的动物,脑重与整个体重的比例小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且大脑表面相当光滑。
成年树袋熊的平均体重约为10公斤,但是大脑的平均重量仅有19.2克,还没有一节5号电池重。
可能大家要问了,看上去树袋熊的脑袋挺大的啊,怎么脑子这么轻呢?
秘密在于树袋熊的颅腔。虽然外面看上树袋熊的头挺大的,但实际上它们的大脑只占整个颅腔的61%左右,且位于颅腔下半部分,剩下的都是脑脊液。
也就是说,树袋熊的脑瓜里接近一半都是水……
这种结构的成因说法不一,有观点认为充足的脑脊液可以保护大脑,防止树袋熊从树上掉下来时摔坏大脑,起到减震的作用;也有观点认为树袋熊的狭食性(几乎只进食桉树叶)和食物的低营养性不足以支持它们拥有更复杂的大脑。
5.野外个体自然死因树袋熊的主食是桉树叶,但也可以进食一些其他树叶例如金合欢树叶、木麻黄树叶等。就算是桉树也不是所有种类都受树袋熊青睐,它们只喜欢特定的20~30种桉树叶子,这些桉树的共同点就是蛋白质和水分含量较高,纤维含量比较低。
但再怎么说树叶也是没什么营养且质地粗糙的食物,所以树袋熊才变得这么懒——没什么多余的能量供它挥霍。
而且由于桉树叶能提供的热量和营养很低,所以树袋熊每天都需要进食大量树叶,每天除了睡睡睡就是嚼嚼嚼。树袋熊不是啮齿动物,所以它们用来研磨食物的臼齿就会在长时间咀嚼中逐渐磨损。
野生的树袋熊年龄超过6岁,牙齿就已经开始明显磨损,咀嚼效率降低,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牙齿进一步磨损,大约13~15岁时牙齿会损耗到无法咀嚼食物,从而饿死。
这是大多数野生树袋熊个体自然状态下的死因,实际上能够给树袋熊带来威胁的因素还有不少:疫病、森林火灾、人为捕*、寄生虫、大型蟒蛇、猛禽等。
但树袋熊目前已经受到了很完善的保护,是澳大利亚的明星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