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选一位女作家,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你会选谁?恐怕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女性文学家的盛名,可以和李清照媲美。读李清照的词,会遇到一个问题,她究竟是自己在抒情,在想赵明诚呢,还是模仿一个女子在说话呢?许多时候,我们区分不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连用七个叠词,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一种无法排遣的难过的情绪,充满了整个世界。
4
《传习录》,“我的良知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传习录》的作者是王阳明,王阳明的思想,我们习惯上称为“阳明学”。用一个人的号来命名思想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并不多见。
文学史上有句老话,“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其实在中国思想史上,王阳明给每个人的感受也是说不尽的。如果要问为什么学习阳明学,那么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因为阳明学提出了一些永恒的问题,值得我们今天反复思考,重新领会。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说起来只有简单的八个字,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却不简单,而且十分重要,是阳明心学的第一哲学命题——“心即理”。它从根本上推翻了朱子学的“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物物皆有定理”、“在物为理”的观点。在朱子学看来,理是普遍存在于自然世界的一种客观存在,不论我们人心存在与否,理是永远客观存在的。
阳明学的“心即理”命题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天理良心其实就是一回事,天理就在良心当中,良心就是天理本身。
既然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良知,那么每个人心中必然存在同样的天理和良知,没有人可以例外。而且,良知不仅仅是今天才有的,而是永恒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良知是超越一切的。
王阳明在逝世前一年,给自己做了人生回顾:“吾平生讲学,只是 ' 致良知 ' 三字。王明阳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又在理论上进行推演与发挥,建构起了一套良知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阳明学就是良知学,又称致良知学。
瑞士哲学家耿宁在《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前言中说:
“在今日中国,王明阳及其学派的思想提供了源自其哲学传统最活跃和最出色的推动里。如果这个思想在概念上得到澄清,并通过个人经验和科学经验而得到深化,它就有可能是最富于未来前景的中国哲学研究。”
5
《红楼梦》:质本洁来还洁去
我们读《红楼梦》,会碰到它在结构上明显的特点:它是由三组两两相对的不同的“世界”构成:大观园内外两个世界、贾府内外两个世界以及神话世界与世俗世界。
这是我们读《红楼梦》的又一个关键:我们要在这些不同的“世界”之间取得平衡,不能顾此失彼。
先看贾府内外的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本质上没什么不同。贾府那些人性和社会现象,外面的世界也有。但是,由于小说写贾府用的是显微镜和放大镜,写外面世界用的是望远镜,使读者在观感上似乎就产生不小的区别。
再看大观园内外两个世界,这就显著不同,但也彼此相关。
曹雪芹在风雨飘摇的“末世”,仍然尽情写出了青春和美好。不仅写出青春艳丽热烈的绽放,也写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结局,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第三要注意《红楼梦》中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并列,也就是顽石幻化入世、宝黛木石前盟、还泪传奇、以及太虚幻境等神话故事和神秘现象,这个神话世界和荣宁二府及周边世俗世界,是上下重叠的关系。
上述这三组世界的并列与重叠,使《红楼梦》成为既高度写实又充满理想光环和神秘色彩的一部大书。曹雪芹既写了那个时代的世俗生活和世俗文化,也写了那个时代的宗教生活和信仰文化,他因此给中国文学增添了一大群既高度写实又高度理想化乃至神秘化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