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内心不惆怅。一种情形,两种说法,可见两种心情、两样境界。面对人生的衰老和后来者居上,有人伤感,有人豁达,与其伤感,不如豁达。
如何对待后浪的追赶和超越?唐代的两位诗人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们的诗你一定不陌生,都是耳熟能详的,一句是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意思是说,万物欣欣向荣,树木新叶催换旧叶;江河奔腾不息,前面的波浪让给后面的波浪。用来比喻世间万物的新陈代谢和生生不息。一句是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意思是说,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两位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样的诗句呢?
先说刘禹锡。就是那个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人,他和白居易是同庚好友,白居易活了74岁,刘禹锡活了70岁,在当时都算高寿了,所以他们晚年不得不面对老友相继离去的打击,“诗魔”老白想不开,“诗豪”老刘劝慰开导他,写下这首诗: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整首诗虽有伤感无奈之情,但更多是顺应规律的理性。特别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用全新的意境表达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再看李商隐。就是那个写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一生郁郁寡欢的诗人,公元851年的秋天,李商隐为了生计,离开京城去梓州另谋出路,在送别的晚宴上,年仅10岁的外甥即兴作诗一首为他送行,才华让所有人惊讶,李商隐非常感动。5年后,再次回到长安,想起曾经的往事,想起自己小外甥所赠的那首诗,李商隐便写了两首七绝赠与外甥,其中的一首: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其实在李商隐诸多作品中,这首诗并不是十分出名,正是因为“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句诗的存在,将一首较为平凡的诗作变成经典佳作,李商隐赞扬自己外甥的才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感受到他对自己后辈的那种由衷的欣赏,感情真挚而又动人。
诗人们的做法给了后人智慧和启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这是历史规律,以后浪为师,就是以时代为师。前浪可能青春不在,但青春不只在岁月里,青春更在人的心里。只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乐观豁达,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待后辈,那么不管前浪还是后浪都能成为时代浪潮中最璀璨的浪花。